中国汽车文化创新与发展,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07-15· 中国汽车报 赵建国 编辑:邱实
赵建国 编辑:邱实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年轻化转型,汽车成为生活方式与文化载体。

7月12日,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之“中国汽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主题论坛上,与会者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领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产业生态至关重要。该主题论坛汇聚政企多方力量,聚焦文化IP孵化、赛事运营、数字传播等重点议题,大家提建议、谋思路,积极探讨中国汽车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国际化路径。由此,也将通过多元形式推动产业、内容、消费协同升级,助力汽车文化突破圈层,实现全民参与和全球共鸣,为中国汽车产业注入新动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不仅要有汽车工业的硬实力,还要有汽车文化的软实力。而一个国家汽车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有两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是要有足够长的发展历史,才能孕育出文化;二是要有足够多的汽车,才能支撑得住文化的概念。这就不难理解,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汽车文化盛事,都诞生和发展于汽车发展历史悠久、汽车工业相对发达、汽车进入家庭较早的国家,比如欧洲、美国、日本等。在保有量和使用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汽车文化自然应运而生。

柳燕强调,中国汽车的发展已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从数量维度看,中国汽车保有量自2020年起,就已经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一;汽车驾驶人规模则从更早的2014年起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汽车在转型升级中抓住了机遇,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切,都为中国汽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中国汽车文化正与中国汽车工业一起,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在谈到汽车改装文化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改装分会秘书长刘亚龙提出,在汽车改装方面,美国追求大马力、日本侧重功能细节、欧洲凸显工程基因,对比欧美日改装文化,中国改装呈现“个性化、科技化、国潮化、社交化”的独特生态。刘亚龙强调,汽车改装是“技术与文化共生的活态表达”,彰显产业实力与文化自信。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中国改装产业将依托国内汽车产业庞大市场规模、产业链优势、文化底蕴及政策支持,迎来“技术+文化”深度融合的黄金期。

基于对汽车文化的思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文化高级专家王顺凯表示,汽车文化是技术成果、行为规范、艺术表达、社会关系的复合体,其是一个从工具的使用到文明觉醒的跃迁。最早的汽车只是一种工具,但是现在延伸出来的改装、赛事就是一种文明的觉醒。对于它的本质属性来说,其实就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载体的结合,包含经典的车型、工艺延伸的精神价值。在社会功能方面,最早的社会功能就是生活方式的重构,有了车之后,人们扩展了生活半径,改变了相关的一些行为模式,比如通勤、旅游。另外是文明的进程,大家对于现在选新能源车有环保的意识,再比如选智驾或者前沿科技的车,可能其是一个硬科技、前沿科技的爱好者,也是其自身精神价值的体现。

对于构建“汽车+”生态,推动文化消费升级,OCR晒车节联合创始人刘宇从文化IP打造角度分享了实践经验。这个创立仅4年的汽车生活节,已从最初200辆车的聚会,发展为8万人参与的行业盛会。刘宇表示,汽车文化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汽车文化与生活、消费、产业之间更是息息相关。

颇为“圈粉”的越野文化,正在构建人车自然共生新生态。越野e族联合创始人杜太广介绍了阿拉善英雄会的发展历程。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越野赛事之一,该活动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越野大联盟的运营核心正是从交易到服务,从流量到用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在圆桌讨论环节,有关嘉宾围绕汽车文化创新与发展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针对当前国内汽车文化创新发展大环境和合作生态构建,与会嘉宾认为,中国汽车文化需要打破赛事与改装的单一标签。通过融合音乐、露营等多元场景,打造动态体验,未来有望成为比肩国际车展的新业态。也有嘉宾认为,当技术争论转化为兄弟情谊,当个性表达升华为群体认同,就会体现出文化的力量。

就如何让汽车文化和实际业务融合中产生实际价值的问题,嘉宾认为,无论是任何的文化性质,它一定需要有一个基本点,这个基本点就是人,我们需要聚焦到人,由人产生后续所有的社交,或者是文化的认同,研究用户、研究人、研究需求,或者制造在精神层面认同,制造新的需求,这可能是作为品牌和整个产业链产生一加一大于二以及打动用户的,以及寻找到用户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价值,这是一个比较清晰的路径。

对于汽车文化如何创造新需求与市场增长点,有嘉宾提出,当前越野文化需打破圈层壁垒,构建“政府支持+平台联动+媒体传播”的生态联盟,将越野精华与赛车节的现代传播结合,打造“城市越野嘉年华”,通过降低体验门槛吸引新用户。

会上,围绕“汽车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嘉宾们分享了对行业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与会嘉宾表示,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文化的长远走向。仍然需要通过各个维度深入思考文化创新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向与战略路径。

展望未来,大家表示,希望行业携手开启中国汽车文化发展的新篇章,共同见证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产业生态蓬勃生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