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荣亲自上阵展示 长安量产L3级别自动驾驶怎样解放双脚双手双眼

发布日期:2020-03-11· 中国汽车报网 王金玉 编辑:齐萌
王金玉 编辑:齐萌

  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在路上究竟能带给消费者怎样的体验?3月10日,刚刚进行了全球云发布、计划于今年年中量产的长安UNI-T在重庆举行了“中国首个L3级自动驾驶量产体验”活动,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亲自上阵,坐在量产的长安UNI-T中,向参与云直播的观众展示这款具备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车辆的核心科技。

  ►长安UNI-T量产 从“驾驶辅助”进入到“自动驾驶”的新时代

  先来普及一下,究竟什么是L3级别自动驾驶?

  按照刚刚公示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L3 级驾驶自动化,即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在满足设计运行条件时,可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包含对环境的感知、方向盘和加减速控制),在设计运行条件即将不满足时系统请求人类用户接管。而这项分级标准正是由长安汽车牵头制定,充分体现了其在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的贡献和领军者地位。这项标准也是我国首个自动驾驶分级国家标准,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基础类标准之一,将为我国后续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出台提供支撑。按照规划,这项标准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而长安UNI-T将在标准正式实施前量产上市,让消费者全面体验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为出行带来的便利。

  L3 级自动驾驶技术作为“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分水岭,意味着部分驾驶责任将由人转向自动驾驶系统,而长安L3级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则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真正从“驾驶辅助”进入到“自动驾驶”的新时代。

  长安汽车L3 级自动驾驶系统的黑科技

  我们来了解一下长安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黑科技。

  据介绍,长安汽车L3 级自动驾驶系统,感知范围覆盖3个360度车外环境感知,整合3种不同物理特性的传感系统,其中,前方实现5重感知冗余,最大探测距离大于200米,测量精度可达10厘米,采用5个毫米波雷达、6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作为主要传感器,可有效识别车辆驾驶环境中的车辆、行人、骑行者等多种目标和障碍物,同时可感知驾驶员的视野、疲劳等状态,为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以有效识别车道线、护栏、交通标识牌等信息,结合高精度地图和 ADAS 地图的道路信息,最高可实时获取 8 公里范围内的道路信息,实现车道级高精定位和精准路径规划,可有效确保自动驾驶任务的准确性。

  长安UNI-T搭载5个毫米波雷达、6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摄像头:由镜头采集图像后,摄像头内的感光组件电路及控制组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并转化为电脑能处理的数字信号,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实现车辆驾驶环境的识别。其优势在于分辨率高、可以探测到物体的质地与颜色。摄像头主要应用在车道标志标线识别、路牌识别、360全景影像、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行人和车辆检测等功能中。

  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是指利用波长在毫米级即频率 30GHZ-300GHZ 的毫米波,通过测量回波的时间差,处理后得到如汽车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角度及运动方向等数据。毫米波雷达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开始逐渐应用于汽车领域。同时,毫米波雷达具备三大优势:1)探测性能稳定、作用距离较长(160米)、环境适用性好;2)与超声波雷达相比,体积小、质量轻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3)与光学传感器相比,毫米波雷达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

  超声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超声波发射装置向外发出超声波,到通过接收器接收到发送过来超声波时的时间差来测算距离。超声波雷达在自动驾驶中,其基础应用为泊车辅助预警以及汽车盲区碰撞预警功能。超声波雷达在短距离测量中具有优势,探测范围在 0.1-5米之间,而且精度较高,因此非常适合应用于低速场景。

  UNI-T将解放驾驶者双脚双手双眼

  这些黑科技究竟怎样解放驾驶者的双脚双手双眼?3月10日的体验活动中,朱华荣主要对拥堵情况和日常驾驶两种场景中,车辆所能提供的功能做了详细的介绍:

  在特定的电子围栏内(包括典型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在交通拥堵场景下,搭载长安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UNI-T可实现长时间脱脚、脱手、脱眼,直至系统提醒接管,最高可支持的车速为40km/h(系统根据周围环境安全风险动态调整交通拥堵自动驾驶最高车速,最高可支持40km/h车速),若用户在提醒接管后仍不接管,则执行风险减缓策略,减速停车。

  1)解放双眼:拥堵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自动驾驶,解放驾驶员双眼后,驾驶员可玩手机或看车机,手动驾驶模式下受限的娱乐功能允许驾驶员使用。

  2)跟随起停:拥堵工况下自动驾驶过程中,系统将实现本车跟随前车减速停车并重新起动。停车3分钟内,可自动跟随前车起步。

  3)前车切入的安全处理:拥堵工况下自动驾驶过程中,相邻车辆切入本车前方时,系统自动调节车速,与切入车辆保持安全距离。

  在特定的电子围栏内(包括典型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车速高于40km/h时,搭载长安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UNI-T可实现长时间脱脚、脱手,需要用户监控前方,使用中可实现驾驶员触发换道(即驾驶员拨动转向灯后,车辆自行换道)。若用户在提醒接管后仍不接管,系统将执行风险减缓策略,缓慢减速至停车。

  1)从拥堵到非拥堵的过渡过程中,车前方拥堵解除,前车车速高于40km/h后,系统保持对车辆的车速和转向控制,提醒驾驶员恢复对前方道路环境的监视,在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确认驾驶员双眼恢复监视后,保持在本车道内平顺行驶。

  2)安全过弯:接近弯道时,自动调节至安全过弯速度,保持安全行驶。

  3)自动限速:系统自动识别限速信息,根据设定巡航速度与限速的相对关系,自动将限速设定为目标巡航速度。

  4)驾驶员触发换道:本车车速高于50km/h时,驾驶员打转向灯后,系统监测换道可行性,控制车辆自动换道至打灯方向的相邻车道,换道过程中解放驾驶员双手、双脚,但不可脱眼需保持对驾驶环境的监视。

  5)智慧推荐换道:本车车速高于50km/h时,检测到本车跟随前车长时间缓行(其实际车速小于设定车速),系统主动提醒换道至可用的目标车道,驾驶员确认后自动换道,换道过程中解放驾驶员双手、双脚,但不可脱眼、需保持对驾驶环境的监视。

  长安的自动驾驶历程

  看到朱华荣坐在量产车UNI-T内展示的L3级别自动驾驶解放驾驶员双脚双手双眼的各种体验后,才感觉到L3级自动驾驶真的来了,而不是只停留在测试车辆中。那么,长安是如何在一众车企中脱颖而出,率先完成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呢?这得益于长安汽车多年来坚持在智能汽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不断探索。

  早在2009年,长安就已经意识到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自动驾驶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开始组建团队,立项研发自动驾驶汽车。2011年,基于志翔平台开发了前碰撞预警、车道偏离报警等功能原型;2013年,基于逸动平台开发了自适应巡航控制、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原型;2015年,基于CS35平台开发出具备自动泊车、高速自动驾驶、自动换道等功能的自动驾驶样车;2016年,长安汽车成为首个实现2000km无人驾驶长距离测试的车企;2018年,长安汽车实现L2 级IACC集成式自适应巡航、APA4.0全自动泊车的国内量产首发;2019年,长安汽车实现APA5.0全自动遥控泊车系统行业首发量产,实现一键遥控,泊车无忧。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长安多年来的持续投入终于初见成果。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已掌握200余项智能化核心技术,70余项智能化功能在量产车型上搭载,其中,21项以上为国内首发。在自动驾驶领域,长安汽车先后实现中国品牌的“七个第一”:第一个实现2000公里无人驾驶长距离测试、第一个实现自动驾驶核心技术APA4.0量产、第一个实现APA6.0高级别自动泊车功能、第一个实现自动驾驶核心技术IACC量产、中国唯一一家获得中美两地智能汽车上路测试牌照的中国汽车企业、第一个L4 自动驾驶公开展示(福州数字中国峰会)、第一个在国内率先实现半开放园区L4 示范运营,提供最后一公里出行方案、第一个在国内进行L3 级自动驾驶量产技术测试。此外,2018年55辆长安汽车还创下全球首次“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巡游”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誉。在智能网联领域,长安汽车则实现了中国品牌的“六个第一”:长安incall智能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自主品牌首发、牵头国家863计划支持的第一个V2X项目、加入美国智能汽车联盟MTC第一个的中国品牌、北斗芯片中国第一个车规级认证、自主品牌第一个发布在线地图,首家自主建设统一车载云服务平台的中国品牌,支撑150万辆联网产品,全面覆盖旗下所有车系,满足长安车联网服务需求,实现车在线、人在线、服务在线。

  编辑:齐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