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ID.与众:传承灵动驾控,补足智驾短板
今年是大众汽车入华的第40年,也是大众推陈出新,践行“在中国,为中国”的关键一年。
ID.与众作为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大众安徽)推出的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V,已于三季度上市。在一定程度上,金标ID.与众是检验大众本土化的试金石。日前,ID.与众在京郊金山岭开启了一场赏“金”之旅试驾活动,记者深度体验了ID.与众究竟有何与众不同。
以场景化为核心 提升智驾出行体验
破风前行,在ID.与众的外观设计上得以具象化。首先是,引擎盖上的金色大众徽标让人记住这是一款区别与其他ID系列的车型。新车线条凌厉,俯冲式车头连接与悬浮车顶,溜背式设计过渡到一体化尾翼和底部扰流板,既呈现出轿跑的优雅,又不失SUV的力量感,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提升了整车的运动性能。同时,采用半封闭设计的21英寸低风阻机甲轮毂,可有效降低风阻,提高车辆稳定性和续驶里程。
大众安徽的定位是专注于智能电动化车型的销售及服务。相比于其他ID系列产品,ID.与众的智驾水平全面升级。结合中国用户需求,ID.与众以场景化体验为核心,提升用户智能出行体验。例如,ID. 与众拥有管家级的手机控车功能,在驾驶前用户可通过APP对车进行体检,并查看车辆健康报告;还可以查阅以往日常驾驶行为报告,该报告可以根据个人驾驶习惯提供针对性建议,帮助用户优化驾驶方式。ID.与众全系标配IQ.Drive全旅程智驾系统,采用成熟的跨视觉融合算法及感知系统,覆盖日常出行全场景,其中,全系标配包括全场景的主动安全功能,可以应对用户日常出行中可能出现的“鬼探头”“开门杀”等危险情况。ID.与众配备前6后6,共12颗超声波雷达和Top View 360°全景摄像,当车辆感知到水平或垂直方向有符合条件车位时,驾驶员只需要选择IPA智能泊车模式,无论是180°平行车位还是90°垂直车位,都能从容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ID.与众还和科大讯飞合作的新一代认知智能大语言模型,赋予了AI伙伴跨领域知识和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人机交互较以往大众车型有较大提升。
ID.与众有着源自大众基因的灵动驾控。据介绍,经过工程师5次调教,实现了4.7米最小转弯半径、可变转向系统最小1.3圈打满方向盘,小于Smart的5.5米最小转弯半径。此外,ID.与众附以50:50前后配重、前后混合胎宽,以及用料扎实的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等,试驾过程中应归金山岭复杂的盘山路游刃有余。
探索安全极限 看不见的地方也要下功夫
当前,不少新能源车企推崇几个月出新车,开发验证时间大大缩短。但在大众工程师看来,品质需要时间沉淀,这也是大众车型的开发周期普遍较长的原因。“这是因为在测试验证这些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大众下了很大功夫,才造就了ID.与众的‘金标’品质。”活动现场工程师介绍,ID.与众的测试总里程高达3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8圈,且始终坚持的两冬两夏整车测试,测试地点包括极寒的黑河和极热的吐鲁番,确保车辆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性。在碰撞测试方面,ID.与众进行了57类安全类试验,含179次实车碰撞测试,其中22类远超国标。
除了常规试验,ID.与众不断探索安全极限。比如高位卡车钻底碰撞测试,ID.与众加高了卡车底部进行碰撞,确保在车辆前部不溃缩的情况下,气囊能够正常点爆;80公里/小时高速追尾70%偏置后碰撞,确保高速行驶中后排乘客安全;60公里/小时高速螺旋翻滚测试,确保车辆在高速翻滚状态下的车内人员安全。
在电池安全方面,ID.与众采用六横一纵防护底壳,有效防止碰撞挤压变形;爆炸保险丝,保证碰撞发生后10毫秒切断高压; 8重热防护,有效减少电池热扩散对乘客舱的危害。据了解,ID.与众进行了多达436项各类安全测试,如模拟电池涉水、剐蹭、底部碎石撞击等试验,保证电池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因此也获得了中汽研NESTA整车电池安全认证。
ID.与众上市4个月以来,并没有被新能源市场的价格“内卷”裹挟,销量正处于稳步爬升阶段。据悉,未来2年,大众安徽将推出5款智能电动车。大众安徽将通过“品牌直营+代理制”的混合销售模式,到2024年底,零售网络将覆盖34个城市,到2025年底将覆盖超过70个城市。随着销售网络逐步扩大,大众安徽将继续以“金标”品质,站稳新能源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