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商用车转型升级方向——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举行
3月26日-28日,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湖北十堰举行,来自行业主管部门、车企、机构等各方人士,共同探讨商用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商用车产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表示,在新四化产业技术的不断演进下,我国商用车产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商用车行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商用车电动化产业政策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市场选择为导向,不应过度区分技术路线,推动充换电技术路线共同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十堰在商用车制造、应用和创新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提出,当前商用车产业面临的变革既是挑战,也为我国商用车换道超车,从全球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提供时代机遇。在我国商用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中,十堰锚定达到世界一流商用车目标,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加快行业的转型升级,为建设汽车强国、推动中国商用车成为世界第一做出了属于十堰的贡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宋志明强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和产业利润率不断下降。他提出,商用车行业发展首先要解决市场内卷问题;构建新的商用车产业生态,深入开展共享物流平台、车电分离等商用车新业态模式创新;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针对封闭区域、固定区域、短倒场景等,开展高阶自动驾驶、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等工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也表示,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在向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赢得了竞争机遇,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即将成为制造业的一张新名片。而商用车是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现已处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绿色、低碳、智能、全球化发展将成为商用车产业未来的重点方向。2024年我国商用车出口达90.4万辆,同比增长17.5%,占商用车总销量的23.34%,海外发展已经成为汽车企业经营的重要发展领域面对海外市场中,技术上差异化的标准法规制约以及更为严苛的本土保护性限制,付炳锋强调,行业企业应从产品输出向体系共建进行转型,共同联手协同发展,形成互利共惠的竞合模式,从而提升中国商用车品牌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应行业的诉求和发展需要,2025中国商用车创新技术成果在本次会议上正式发布。中汽协总工程师叶盛基介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的2025中国商用车创新技术成果推荐活动,主要聚焦商用车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网联化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最终共有30项创新技术成果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我国商用车产业链目前取得的创新成果和技术进步。
中汽协副秘书李邵华认为,改革浪潮下中国商用车要做好五方面工作:第一,深化技术创新,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突破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第二,构建产业生态,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第三,响应政策导向,把握市场机遇,利用政策红利窗口期;第四,拓展国际化布局,聚焦本地化运营,协同共进形成海外发展合力;第五,拥抱AI,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变革,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生态。
新能源商用车加速市场化
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祖同看来,商用车正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加速转型,从单一运输工具向智慧物流平台升级,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综合型产业生态拓展。面对全新发展趋势,东风汽车将以“三个跃迁、一个向新”为奋斗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投入研发资源,致力于商用车新能源化、智能化技术突破,推动产品迭代升级。
克诺尔亚太区(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徐保平表示,克诺尔集团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深化与中国商用车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将继续秉持“全球视野、中国根基”双轮驱动的原则,做中国车企出海的护航者、产业链低碳转型的领导者和商用车安全技术的筑基者。
今年是康明斯在华发展的第五十年。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发动机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汪开军表示,站在入华50年的里程碑上,康明斯正式发布《零碳目标》下在华的50个重点项目,涵盖传统能源的创新升级、转型技术的重大突破、数字化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全面布局,为商用车产业低碳转型提供全方位的创新解决方案。
近两年,国家大力推动商用车的低碳化进程,效果明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字能源全球充电业务总裁刘大伟预测,未来五年,仅重卡领域新能源车型销量将超60万辆,渗透率也将超过50%。“由于超充场站用地面积更小,且设备投资和运维成本也更低,因此综合成本将比换电节省近一半,更值得在重卡领域推广与应用。”刘大伟说。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用事业部总工蒋于伟介绍,自2018年以来,国内新能源商用车电动化率从5%提升到20%,已跨越拐点迎来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25年,销量将达到110万辆,电动化率为29%,到2030年,电动化率将超过70%。宁德时代将以“兜好底、算好账、布好局”的“三好”电池解决方案,为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硕看来,尽管2024年欧洲的商用车市场有所回暖,但仍无法和疫情前相比,电动化也遇到了一定困难。“目前欧洲商用车发展的电动化趋势没有变化,欧盟对于车辆电动化的要求和追求也没有改变,只是在做法上采取了一些比较务实灵活的措施。”张硕称,为了应对现在欧洲汽车产业的诸多挑战,欧盟也开始考虑在引进技术、本土化等方面开展一些工作。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处长、商用车市场研究负责人谢国平提出,当前商用车电动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乘用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智能化在功能丰富性、应用场景广泛性上也“落后”于乘用车。商用车智电化特征及路径与乘用车存在差异,如智电化的政策考量角度、乘商新能源渗透潜力和新能源技术路线不同,补电模式差异明显,且对商业模式依赖度和智能化的重心也不尽相同。
智能化助力商用车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商用车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同时也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在过去的2024年,受投资减弱叠加运价持续低位影响,终端市场换车需求动力不足,市场表现仍相对疲弱,商用车市场震荡运行。在被寄予厚望的2025年,智能网联新能源产品、海外出口都是提振市场的重要方向,产业政策及标准法规也迎来出台大年,未来仍需不断提升产品实力,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以更好地应对商用车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并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是商用车行业破除市场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认为,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赋能之下,商用车企业应侧重技术创新、模式变革、体系化能力建设等方面,协同打造商用车行业新生态。商用车在智能化领域发展需聚焦三大攻坚任务,包括突破车规级芯片、线控底盘等“卡脖子技术”,构建“中国标准”智能驾驶技术体系以及筑牢安全冗余防线。李克强提出,商用车的智能生态,首先可在示范区开放高速编队、无人配送等路权,探索“技术验证-保险分担-商业化运营”的法规配套体系,并对新能源商用车给予碳积分、路桥费减免等长效激励;其次,建立国家级商用车数据中台,在隐私保护前提下推动“车-路-云”数据互通;最后,联合行业内优质企业,输出“新能源三电+车路云协同”整体解决方案,重点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打造中国技术标准的海外标杆项目。
“中国激光第一股”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向智能制造领域探索。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表示,新材料、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正重塑着产业的发展格局,汽车供应链正面临着流通环节冗长、研发制造成本高且有挑战、全球范围内不确定因素增多等问题。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长信介绍,一汽解放自2018年起就开始面向智能化转型,围绕生态、技术、产品、制造四大维度进行了系统化布局,目前取得了喜人成果,未来将继续担责领航,针对产业化落地的卡点问题,持续加大投入,协同行业资源共同攻关。
重庆长安凯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兰祥文认为,无人物流车的蓬勃发展将加速物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建议一方面开放合作,建立标准,明确要求,规范流程,构建机制;另一方面实施资质审核与责任追溯制度,推动产业合规发展。
面对数智化“赛博未来”的浪潮,商用车企业应如何以更快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产品来应对挑战?对此,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提出,商用车企应从认知转型、行动转型和能力转型三方面着手,最终达到客户对安全、成本与舒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