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引领科技产业浪潮
截至2025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510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总的来看,2024年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盈利,五成利润增长,稳增长政策驱动上市公司业绩显现韧性。2025年一季报上市公司营收利润增速改善,业绩持续修复,人工智能引领科技产业浪潮。同时,资本市场改革措施持续显效,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再创新高。
五成公司利润增长
202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相当于GDP的56%,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4.9%。74%的沪深上市公司实现盈利,48%的公司盈利正增长。分行业看,28个实体大类行业中,11个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农林牧渔、电子、交通运输、汽车、商贸零售等行业增幅靠前。金融业实现净利润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受市场交投火热、债券价格上涨等利好因素影响,券商、保险公司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6%、110%。
商品消费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以旧换新”“国补”政策激发居民部分耐用品消费需求,家用电器、汽车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1%、11.1%。中国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至40.9%。受猪周期利好与降本增效双重驱动,养殖和饲料公司大幅扭亏,牧原股份、海大集团净利润分别增至178.8亿元、45亿元。食品饮料行业继续发挥消费“压舱石”作用,净利润同比增长5.6%。白酒延续业绩高确定性,贵州茅台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在15%左右稳健增长。软饮料、休闲食品、调味品行业多点开花,东鹏饮料、三只松鼠、海天味业净利润分别增长63.1%、85.5%和12.8%。
客运货运日益活跃。交通运输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1.5%。机场、航空公司业绩持续向好,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5.6%、69.3%。京沪高铁净利润127.7亿元,同比增长10.6%。旅游景区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2.0%,行业趋向头部集中。快递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7%和22.7%,顺丰控股净利润上涨23.5%。航运港口行业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1.0%,受海运价格上涨利好影响,水上运输行业公司中远海控净利润同比增长105.8%。
境外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规模再创新高,同比增长7.3%,实体上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达14.3%。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亮点频现。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生物医药行业的境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在10%至30%之间。商品出口加速转向业务出海。2024年底,63.0%的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海外业务或产能。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认为,伴随着各项政策前置发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持续巩固。
科技产业方兴未艾
AI技术革命持续深化,带动电子通信上下游维持高景气度。AI大模型技术日益成熟,带动全球半导体周期向上修复。半导体、消费电子行业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7.2%、8.0%,带动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2%、12.9%,高居各行业前列。国内“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算力及终端应用需求快速增长。AI算力龙头企业海光信息、浪潮信息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2.9%、28.5%,AI存储器公司兆易创新净利润同比增长584.2%,智能穿戴领域的恒玄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272.5%。供给预期下降、下游消费电子需求增长带动铜、铝价格大涨,工业金属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0.6%。工业金属龙头企业紫金矿业、洛阳钼业、中国铝业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1.8%、64.0%、85.4%。
研发投入保持高位。截至2024年底,超半数上市公司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上市公司中超八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八大行业,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上市公司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研发投入已占全国企业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数量的近1/3。2024年,实体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合计1.6万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研发强度)的2.6%。研发强度大于10%的公司家数占比16.1%。科创板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9%。
文娱消费、科创新能源等带动2025年一季报业绩修复。2025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万亿元,较2024年年报上升0.5个百分点;净利润1.5万亿元,同比增长3.6%,较年报上升5.9个百分点。实体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3%。受制造业盈利改善等因素的拉动,28个实体大类行业中,17个行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正增长,计算机、有色金属、传媒、电子、家用电器等行业增速靠前。《哪吒2》引爆潮玩、手办等文娱消费,传媒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9.1%。“两重”“两新”政策扩围,高技术行业盈利能力提高。机器人市场空间拓展,人工智能融合加速。其中,汇川技术和全志科技营收同比分别增长38.3%、51.4%,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3.1%、86.5%。锂电行业业绩景气指数有所回升,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3.9%。
分红回购再创新高
上市公司回款速度加快,现金流压力有所缓解。2024年四季度,财政推出“6+4+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进一步为地方发展减负担、增动能。年报显示,地方化债、清欠工作持续显效,实体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三季报的53.0天缩短至50.4天,其中民企回款天数由62.1天缩短至59.5天,承接政府业务较多的国有企业由48.0天缩短至45.6天。实体上市公司现金流压力较2024年前三季度有所缓解,经营现金净流入同比降幅收窄至4.2%。
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再创新高,回报投资者力度持续加大。在新“国九条”大力推动分红的背景下,2024年3472家沪深上市公司宣告年报现金分红,金额合计1.66万亿元。叠加前期中期分红,2024财年分红金额合计2.39万亿元,同比增长7.2%,沪深300股息率3.59%,均创历史新高,为投资者带来“稳稳”的幸福感。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分红能够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投资者预期。
从2024年年报拟分红额看,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贵州茅台、中国海油10家公司计划分红金额最高,问鼎A股十大“分红王”。
国有企业继续发挥分红主力军作用,近千家国企2024财年合计分红1.5万亿元,占全市场的62.8%。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2024年共披露1470单回购计划,金额合计2123亿元,分别是2023年的2.1倍和1.5倍。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谢治宇认为,以科技创新(如AI驱动的行业变革)为代表的增长动能,为市场提供未来向上的价值空间;企业长期稳定的分红回报机制,对A股的稳健发展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