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破争议,让汽车质量监管精准发力

发布日期:2025-06-27· 中国汽车报网 张海天 编辑:刘晓烨
张海天 编辑:刘晓烨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加大抽查力度,并对经检验检测相关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违反生产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业,采取公开通报、暂停相关产品《公告》、暂停企业新产品申报等处理处罚措施。

当前,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技术、新车型层出不穷。然而,繁荣背后也暗藏隐忧。部分车企为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产品质量,导致一些车型出现电池安全问题、续航虚标、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不可靠等状况。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健康发展。工信部此时加大对相关车型的抽查力度,恰逢其时,是对市场乱象的有力回应,为行业敲响了质量警钟。此举无疑彰显了监管部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坚定决心。

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认定“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目前尚未明确其量化方法。究竟是依据媒体报道数量、社交媒体热度,还是消费者投诉量来判定?有观点认为媒体报道数量是必要指标,因为权威媒体的曝光往往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推动问题解决;但也有人反驳,由于当前传播形式多样化、媒体环境复杂化,不乏一些自媒体甚至“黑”公关,可能会夸大事实或进行不实报道,以舆论热度来界定并不科学。社交媒体热度同样存在争议,热搜话题可能只是短暂的舆论风波,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大反转”,但对涉事车型或企业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消费者的投诉量固然能直观体现其对汽车产品的不满情绪,然而当下却面临着一个现实困境:究竟哪些机构有权受理投诉,又该依据怎样的统计口径来计算投诉量,这些问题均未有明确界定。此外,在部分投诉平台上,恶意投诉与重复投诉现象同样屡见不鲜,这些不实或重复的投诉信息,犹如“噪音”一般,可能干扰界定工作。

在判定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车型时,如何精准评估其隐患程度,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争议。究竟是该严格依照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来评判,还是需综合考量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各方观点莫衷一是。部分车企认为,只要车型符合既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就理应被认定为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就如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移动充电电源风波”,一些行业头部品牌的产品明明已获得3C认证,这本应是品质与安全的象征,但在实际使用中却状况频出,暴露出诸多潜在风险,最终相关认证也被撤销。这一事件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仅以标准论安全的局限性。

不仅如此,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车型迭代越来越快的当下,新技术、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这些标准往往难以迅速跟上创新的步伐,无法全面涵盖新技术、新车型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甚至有些“寿命短”的车型卖个几年就停产了,即便发现了问题,也成了“马后炮”。这种标准与实际使用情况之间的脱节现象,使得质量安全隐患的界定工作变得错综复杂、困难重重。

缺乏明确标准,可能导致好的政策难以真正落地。有观点担忧,这可能会给一些车企留下钻空子的机会,企业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车型的舆论关注度或掩盖质量安全隐患,从而逃避抽检。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界定标准与机制迫在眉睫。

舆论关注度的量化的重要一环。为此,监管部门应联合媒体、汽车行业等相关组织构建多维度加权评估模型,将权威媒体报道、社交媒体热度及消费者投诉量等关键指标纳入考量。在权威媒体报道方面,需区分媒体公信力,通过建立媒体白名单有效剔除操控舆论、假消息等影响。社交媒体热度则需结合热搜关键词、互动量及舆情持续周期综合评估,引入舆情分析工具过滤短期炒作,追踪舆情反转率以降低误导性信息权重。消费者投诉量的统计则需规范受理机构,统一统计口径,并建立有效认证机制,通过算法识别重复与恶意投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同时,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由行业协会或检测机构定期发布汽车产品舆情指数报告,结合舆情数据与质量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分,避免舆论的片面影响。

质量安全隐患程度的精准评估是隐患认定的核心。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动态评估框架,既确保基础标准的底线要求,又注重实际使用数据的导向作用。可通过采集车企和第三方售后维修数据、保险理赔数据及用户调研信息,重点关注影响行车安全的故障,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辅助驾驶系统等,并按照对驾乘者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程度进行分级,优先处理高风险问题。同时,针对标准滞后性问题,可参考欧洲模式,成立由行业代表、科研机构、消费者代表组成的标准修订委员会,对新技术车型实施“试点-评估-入标”快速通道,针对高频隐患问题(如电池热失控、辅助驾驶系统故障)优先修订,并按季度或半年度更新临时指导意见指南。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应推行“车型生命周期”监管,对上市新车型增加抽检频率,对停产车型建立售后隐患追溯期,确保问题可追溯、可解决。抽检可以打破车企的侥幸心理,使其时刻保持对产品质量的敬畏之心;专项抽检则针对某一类突出问题或特定车型进行深入检查,能够精准打击质量顽疾。

工信部此次针对特定车型加大抽查力度的决策,无疑成为推动汽车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然而,明确所谓“舆论关注度高”和“质量安全隐患”的界定标准,不仅能避免企业因模糊边界而钻政策的空子,更能够减少企业间发起“舆论战”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为政策的落地实施铺平道路。这将有力督促车企严守质量底线,为消费者呈上更加安全、可靠的汽车产品,引领汽车行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稳健前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