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睿铂:2030年中国品牌欧洲市场份额达10%,投资组合将调整

发布日期:2025-07-04· 中国汽车报网 孙焕玉 编辑:刘晓烨
孙焕玉 编辑:刘晓烨

7月3日,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发布年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2025全球汽车展望》,报告指出:在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颠覆之际,中国领先的新能源车企不仅经受住了考验,更凭借“新运营模式”成为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树立了速度、效率和创新的新标杆。

通过对汽车领域的深度剖析,这份报告对汽车行业提出了很多预见性的判断。报告指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新运营模式”使推出新车上市的时间减少一半,投资减少40%–50%,并具备30%的成本优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将达到67%,而外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将持续下降;到2030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将翻倍,占比将达到10%,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年产量将增加80万辆,而欧洲本土车企则可能会关闭相当于1.5家工厂的产能(约40万辆),这将推动投资组合的调整,欧洲供应商已计划处置超过180亿美元的资产;人工智能(AI)赋能的解决方案将开发周期和验证成本降低了20%;新一轮美国关税带来的成本预计在2026年达到约300亿美元。根据艾睿铂的观察,这些关税正在促使许多美国企业考虑将其供应链迁出中国,以减轻关税带来的影响;对于持续几年的价格战,报告判断,中国市场的价格战仍在持续,但2025年开始转向了更多非价格激励措施,驱使实力较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加快国际扩张步伐。

竞争正促进整合

艾睿铂亚太区汽车及工业品咨询业务负责人戴加辉博士(Dr. Stephen Dyer)表示:“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正经历着激烈的价格战,日新月异的创新速度,不断被新势力刷新行业标准。这样的环境推动了技术和成本效率的显著突破,但也让许多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盈利。随着国内增长放缓和全球贸易壁垒上升,中国电动车企必须专注于打造强势品牌,投资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并在关键国际市场实现本地化运营。只有那些能够快速适应、高效扩张,并同时应对国内外挑战的企业,才能持续在全球舞台上取得成功。”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得成熟,艾睿铂预计市场将出现明显的整合,只有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有望在未来几年取得成功。在2024 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的 129 个品牌中,有 15 个品牌到 2030 年仍将保持财务活力,占据新能源汽车总市场份额的3/4。令人鼓舞的是,一些领先的新能源企业已经实现了全年盈利,凸显了该行业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潜力。虽然一些品牌可能会退出或合并,但在注重速度、成本效益和灵活决策的新运营模式的推动下,这些变化必将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创新性的格局。

抓住出行升级机遇,利用好AI工具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汽车制造商应采取两项关键举措,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首先,必须全面理解并把握出行升级带来的机遇,包括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国如今在车载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不仅仅体现在成本优势,更在于新能源汽车和ADAS等技术创新。报告指出,全球ADAS市场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传统汽车,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45%。

尽管价格竞争持续白热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通过成本优势以及保险补贴、现金返还、零息贷款等非价格激励措施,来保持市场份额同时保障消费者的购车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AI赋能的解决方案,提升整车厂和供应商的运营效率,这能够将传统研发周期和验证成本降低20%。

距离上一次平台化与模块化革命已过去40余年。如今,随着AI的快速发展,以及制造商对更高效率和产品多样性的需求持续增长,汽车行业正迎来一个技术和市场的关键转折点,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这场“第四次革命”将越来越多地由AI主导,而非人力推动,最终为真正实现无人化工厂铺路。

报告指出,精心选择和应用AI赋能工具,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敏捷应对的关键。艾睿铂在与客户沟通中发现,通过AI驱动的设计与测试,可将传统5年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多达八个月,验证与确认成本可降低20%。

另外,对于海外市场发展,艾睿铂大中华区汽车及工业品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表示:“受关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中国整车企业的出口有所放缓,但由合作伙伴和合资企业驱动的中国‘新运营模式’的出口正在获得关注。这种模式使汽车制造商推出汽车的速度提升一倍,减少投资40%-50%,并降低30%成本,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也在快速发展。随着下一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主机厂必须驾驭投资重点的变化、基础设施的限制和人才的转型,以精准地部署人工智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