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时代的技术竞赛:电子油泵成为“新战场”

发布日期:2025-07-11· 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刘晓烨
编辑:刘晓烨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气化转型的背景下,混合动力车型正成为传统燃油车与纯电动车之间的关键过渡产品。而作为混动系统的“血液调控中枢”,电子油泵技术悄然成为新一轮技术竞赛的焦点。据WiseGuy Reports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车用电子油泵市场规模已达47.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9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7%。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背后,是各国排放法规的持续加码——欧盟“欧七”标准要求2030年新车碳排放较2021年再降55%,中国“国六b”标准亦将颗粒物排放限值收紧至0.003克/公里。

机械泵的“天花板”与电子泵的突破

传统机械油泵依赖发动机曲轴驱动,存在能耗高、响应迟滞等固有缺陷。测试数据显示,在NEDC工况下,机械泵的无效功耗占比可达12%-18%。而电子油泵通过电机直驱和智能控制,理论上可节省20%与与与以上的能耗。但这一优势的充分发挥,亟需解决多场景适配的复杂性问题——不同温度、海拔、负载工况下,油泵的流量压力需求差异显著,传统固定参数控制模式难以兼顾效率与可靠性。而且,用三高试验进行标定的方式,只能采集一部分的数据,无法覆盖车辆使用的全部工况。

这正是刘铧屿团队开发的《电子油泵多场景适配与能效提升软件V1.0》的技术突破口。该软件通过智能调控算法构建动态参数库,可实时匹配城市拥堵、高速巡航、低温冷启动等17种典型工况。其核心创新在于将数据监测、故障诊断、参数优化三大功能模块深度耦合:能效监测系统以10毫秒级频率采集油压、温度数据;故障诊断引擎内置32种异常模式识别逻辑;而自适应优化算法可根据历史数据持续修正控制策略。第三方测试报告显示,该软件在某头部车企的混动车型上实现平均节电15.3%,油泵寿命预估延长23%。

中国技术方案的全球竞争力

国际巨头如博格华纳、大陆集团长期主导电子油泵市场,但其海外生产基地受供应链限制,交货周期已延长至6-8个月。这为中国供应链提供了替代机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团队的技术路径呈现出鲜明特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航空领域的超螺旋算法引入油泵控制,动态响应速度提升40%;意沃汽车研发的高压防反保护电路,将电控系统抗干扰能力提高至ISO 7637-2标准最高等级。而刘铧屿团队的云计算架构方案,则通过边缘计算+云端分析的混合模式,显著降低了车载ECU的运算负载。

“电子油泵不是简单的机械替代,而是智能化的能源管理节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立军在采访中表示,“中国企业在软件定义硬件(SDH)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这与其在新能源三电系统积累的经验密切相关。”据LP Information统计,2023年中国电子油泵企业已占据全球28%的售后市场份额,较2020年增长11个百分点。

下一个战场:标准化与生态构建

随着电子油泵向800V高压平台演进,行业正面临新的技术分水岭。博世最新发布的第五代产品已集成碳化硅功率器件,而日本电装则尝试将油泵与电机冷却系统深度集成。对此,刘铧屿团队透露,其下一代软件将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标定缩短开发周期30%以上。

这场技术竞赛的终局或许不仅是产品的迭代。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当油泵从执行部件转变为智能终端,其产生的润滑数据、能耗数据将重构整车健康管理体系。未来三年,电子油泵的附加值可能50%来自于软件服务。”这种变革,恰恰呼应了全球制造业从“硬件优先”向“软件赋能”的转型浪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