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价格暗战

发布日期:2025-07-14· 中国汽车报网 郝文丽 编辑:郭晨
郝文丽 编辑:郭晨

近日,小米YU7上市。随着订单量激增,震惊了行业,也令竞争对手感到不安。小米YU7上市后不久,鸿蒙智行旗下的智界品牌迅速作出回应,宣布为全系车型提供2万元现金补贴和相关购车优惠。这原本是一次极具冲击力的市场促销活动,但戏剧性的是,该促销信息很快被撤下。智界的价格调整,反映出鸿蒙智行在定价策略上的微妙立场。小米YU7的强劲市场表现无疑给鸿蒙智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但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揭示了鸿蒙智行的价格体系多少有了调整的可能。
  尽管这次优惠活动未能开展,但它已经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未来鸿蒙智行旗下各品牌自主调整价格可能成为常态,特别是随着各品牌即将建立销售渠道,对价格的统一控制将变得更加困难。目前,鸿蒙智行体系内已有车型存在重叠,随着未来新车型的陆续推出,价格竞争将不可避免地从幕后走向台前,一场价格暗战正在悄然酝酿。

“五界”混战,降价求生或成必然
  据业内人士透露,包括问界在内的鸿蒙智行旗下多个品牌实际上都在进行隐秘的促销活动。如果通过朋友购车,每辆车可以享受超过1万元的优惠。这不难理解,因为经销商若未能顺利销售,自然会采取各种手段,其中通过二级网络销售是主要策略之一。
  乐车邦原副总裁、众优新能源董事长张飚指出,价格的稳定本质上取决于供求关系。从长远来看,如果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价格下降不可避免。无论是车企的主动降价,还是经销商的私下优惠,产能过剩的产品最终都需要通过价格调整来促进销售。
  汽车渠道专家安阳认为,汽车行业价格竞争历来激烈,对于鸿蒙智行而言,未来的价格走势更是充满不确定性。在分网经营的趋势下,鸿蒙智行旗下不同品牌的市场表现将深刻影响彼此的价格策略。如果问界持续热销,其他品牌如智界、尊界等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如果上汽的尚界上市后表现突出,与智界相近的价格区间将迫使智界考虑通过降价来提升竞争力。
  此外,内部竞争也促进价格调整。无论是华为终端零售的控盘,还是旗下各品牌对应的部门,都存在竞争和考核压力。北汽、上汽、奇瑞等车企内部同样存在品牌资源的竞争,华为各部门的终端考核也使得销售不佳的品牌不得不寻求变革。
  基于品牌定位的差异,各品牌的价格调整方式各有不同。像智界这样价格区间较为亲民的品牌,在竞争压力下可能会采取较大的降价策略;而尊界和享界这类主打高端市场的品牌,则更倾向于通过推出新款或改款车型,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在不损害高端客户感知的前提下,增强市场竞争力。
  重叠显现,差异化难题待解
  产品策略作为车企战略规划的核心驱动力,其科学性和前瞻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成长。张飚指出,从鸿蒙智行的产品布局来看,内部品牌重叠的趋势已经逐渐显现。除了问界之外的其他“界”系列品牌,在SUV生产上曾受到限制,但该限制目前看已经进入解禁倒计时。一旦限制解除,M8、M9等车型将面临同级别产品的直接竞争,导致内部重叠进一步加剧。
  安阳也提出,鸿蒙智行旗下车型的同质化问题将日益严重,车型间的差异化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外观与内饰设计。然而,这种差异化策略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理想、极氪、蔚来、小鹏等品牌已经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家庭用户”、“年轻化外观”、“智能驾驶”等明确标签完成了市场细分,当全行业都采用类似的逻辑时,产品同质化难以避免,不仅鸿蒙智行内部品牌间趋同,与外部竞品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另一方面,在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的竞争中,如果缺乏明显的产品力或价格优势,车企难以吸引客户。因此,部分品牌将尝试价格下探,例如尊界可能会推出30万~40万元区间的车型,问界也曾通过内部渠道将部分车型价格下探至20万元,以推动销量增长。
  从市场表现来看,除了问界依托华为品牌积累的用户信任与先发优势取得成功外,后续品牌如智界,尽管试图以年轻化定位切入市场,但因价格策略与竞品竞争等问题,销量难以突破。即便价格下探至20万元出头,仍需直面特斯拉Model 3/Y、蔚来ET5等车型的竞争压力,若缺乏颠覆性新产品,销量爆发的可能性较低。这表明,在智能化技术趋同的背景下,车企仅靠外观内饰或价格调整难以打破同质化僵局,需要在核心技术创新或用户场景深挖上寻找突破点。
  用价值战对抗价格战
  小米YU7的“订单虹吸”现象直接耗尽了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内的潜在客户群。正如张飚所言,这相当于在短期内吸纳了该细分市场单月的大部分销量,导致包括鸿蒙智行、比亚迪、特斯拉在内的各品牌在该价格区间的车型遭遇了“关注量、试驾率、订单量锐减”的困境。这种现象与车展效应相似:消费者因期待优惠而持币待购,车展期间订单激增,而车展之后市场则陷入疲软,其本质是需求在时间维度上的集中释放与透支。
  当全国范围内的大量客户被小米的订单锁定,同级别车型的消费需求在1至2个月内被显著稀释,竞争品牌的销量不可避免地会大幅下降。这种供需失衡迫使鸿蒙智行等品牌调整策略:一方面,未受“虹吸”影响的品牌需要通过价格让利或权益升级来争夺剩余的客户群,例如通过限时折扣、免费配置升级等方式刺激即时成交;另一方面,受分流影响严重的品牌可能会陷入被动降价周期,尤其是当库存压力与销量目标形成矛盾时,软性降价如延长免息周期、补贴定金损失或硬性降价直接下探指导价将成为主流选择。
  实际上,“软硬结合”的降价策略已经开始显现。如理想L6将3年免息政策延长至5年并由厂家承担贴息成本,蔚来、智己等品牌则推出为转向自家车型的小米订单用户补贴5000元定金损失的“截胡”行动。这类策略既能刺激消费,又能避免直接降价对品牌溢价的损害,同时规避政策层面的价格管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鸿蒙智行旗下的品牌不仅要应对小米等品牌的外部压力,还要面对内部产品重叠导致的资源内耗。如果问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在同一价格区间内竞争,再加上外部竞品的价格下探,其价格策略将面临两难选择:坚持高价可能会在小米的“性价比”攻势下失去客户群,而贸然降价又可能影响问界等高端品牌的定位。
  业界专家指出,未来鸿蒙智行或许需要通过“技术分层+价格错位”来打破僵局,例如让问界专注于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享界主打20万~30万元的区间,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免内部价格竞争,同时针对小米等竞品推出免费升级智能驾驶、延长质保等专属权益,以价值竞争替代单纯的价格竞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