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大数据分析报告》发布,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新阶段
近日,中汽中心发布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大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新阶段。
燃料电池汽车具备较强技术适应性、运营经济性和安全性
《报告》提出,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进入迈过技术经济性拐点、快速规模化的发展关键阶段。自2009年开始,通过做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谋划氢能高速和氢能走廊、扩展氢能应用场景三大标志性工程,推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自《共建中国氢能高速行动倡议》发布后,“10省4市”(山东、吉林、陕西、湖南、湖北、四川、青海、河南、辽宁、山西和鄂尔多斯、吕梁、包头、六盘水)出台氢能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有力的推动了“氢高速”的发展。2025年4月,中汽政研联合行业“氢车万里行”活动,通过大规模、跨区域实车示范验证,探索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的商业闭环。这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实车示范验证,超过200辆燃料电池汽车、超过40座加氢站投入,行驶里程超过13000公里,通过示范平台全程事实监控车辆状态,获得了宝贵的运行数据,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化运行提供借鉴。
“氢车万里行”运行数据显示,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可满足高速工况需求,加速工况则需要动力电池一定程度代偿;车辆存在一定“加氢焦虑”情况,实际加氢里程约为理论值的68%;单次加氢时间约为12分钟。万里行车辆在纯氢续驶里程、系统额定功率、质量功率密度等多数技术指标方面优于示范整体,其中,最高系统功率已突破300千万,证明高技术车辆具备更好的运营效果,产业技术水平仍需要不断迭代。
数据显示,多数车辆加氢时长分布在3-10分钟,补能时长基本可控;从加氢等待时长看,仍有25%左右车辆需等待超过20分钟,加氢站排队现象依然存在。超过70%车用氢气来源于工业副产氢,示范区车用氢气终端加注价格约为30.42元,其中,制氢成本占比超过一半,储运、加注成本占比分别为23%、26%。万里行车辆实测数据测算,燃料电池汽车氢耗水平有明显提升,但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看,各车型单公里运营成本与燃油车仍有差距。
安全性方面,67%的车辆安全可靠性评分在95分以上,75-80分数段占比次高,车辆上传的数据质量不高是造成安全可靠性评价扣分的主要原因。
“氢车万里行”车辆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已具备较强技术适应性、运营经济性和安全性。其中,技术水平基本适应现有工况,加氢站仍为“按需建设”,经济性初步下探到燃油车水平,全程安全运营无故障。未来,随着加氢便利性的进一步提升,燃料电池汽车规模有望实现快速突破。
经典案例验证燃料电池汽车商业运营可行性
“氢车万里行”展现出很多典型优秀案例,部分企业通过构建地方政府-整车-零部件-物流-货主-氢能全产业链生态闭环,打通产业堵点,形成可借鉴的商业模式。
其中,云韬模式以系统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通氢能、货主等上下游产业链实现生态闭环,聚焦优势场景开展车辆规模化推广,形成具备盈利能力的完整商业闭环。此模式下测算的31吨混凝土车单车每公里运营成本为4.29元/km,同等条件下燃油车的成本为4.79元/km。
宇通模式则充分运用示范城市群政策窗口期,依托河南省低价副产氢资源和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推动氢能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建设,在干线、冷链等场景下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此模式下,测算的49吨重卡的单车运营成本为2.79元/km,而同等条件下燃油车的成本为3.67元/km。
国氢模式依托集团自营氢动科技物流公司,聚焦冷链物流优势场景,自主打通零部件-系统全产业链,选择支持力度较大的地方政府开展示范推广,在优势场景形成核心竞争力。此模式测算的4.5吨冷藏车的单车运营成本为0.87元/km,同等条件下燃油车的成本为1.17元/km。三种模式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都较传统燃油车更低,充分说明,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具备商业化发展水平。
经典案例的规模化运行经验也说明,要打通商业模式,需要地方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牵头、应用场景先行、多措并举降本协同推动。其中,地方政府在商业模式构建中不可或缺;龙头企业牵引是必选项,多为系统或整车;场景先行是打通商业模式的重要经验;降本是核心,多措并举才具备竞争力。
“氢车万里行”从实车运行数据角度验证了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成熟度;明确了打通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运营商业模式的必要条件和可行路径。正如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氢燃料电池研究总监王佳所言,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已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新阶段。
未来,要想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化运营,还需国家层面,尽快明确接续政策,以氢高速氢走廊建设为突破口,扩大氢能应用场景,建立氢能供给体系。同时,要推动地方高速通行减免互认,完善政策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开展试点示范。产业层面则需持续强化产业协同,拓展氢能应用市场空间,营造舆论正面风向。企业层面也需继续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氢能装备技术水平,切实降低购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