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传奇30年:缘何而立?未来何以“保先” ?
11月19日晚,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大众”)长春基地,一汽奥迪30周年庆典拉开序幕。
“一汽与奥迪30年的携手同行,成就了一段持续创新、引领变革、情谊深厚的合作佳话。”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管理董事会主席赫伯特·迪斯在庆典现场如此定义这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合作。
的确,一汽奥迪,这个在中国市场活跃了30年的高档车品牌,凝聚了太多历史和故事。它的成功,是中国汽车产业践行改革开放的经典案例;它的成功,是中国汽车产业不断探索和创新合资合作模式的模范和样本;它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成就,更是一个时代的杰作。
30年来,一汽奥迪的诞生,打破了中国高档车合资合作的从无到有,从模式的探索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汽奥迪成功树立了“难以复制”的优势和实力;30年来,一汽奥迪的茁壮成长,不仅在中国市场收获了500万辆的累计销量规模,更见证并推进了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史无前例的“黄金时代”;30年来,一汽奥迪的不断成熟,依托全价值链本土化战略的推进,不仅实现自身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更带动了本土供应商、经销商和服务商伙伴的迅速成长,全面提升了中国制造、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一个品牌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努力成就“小我”的同时,以开拓者的姿态乘风破浪、以领先者的格局勇于突破,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大我”。于一汽奥迪而言,无疑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个。
“30年前,正是因为一汽和奥迪的合作,才真正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高档汽车的新征程,并真正引领了中国汽车消费进入高端豪华的新时代。如今,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新时代的最强音,同样,中国汽车产业也正以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迎接这个新时代。我坚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开放,一汽奥迪都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更快转型升级,更快地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说。
♦参透合作核心一汽奥迪开先河、树标杆
一汽奥迪奠基人、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哈恩,以及包括陆林奎在内的一汽-大众历任总经理共同出现在庆典现场,是他们亲历和见证了一汽奥迪从诞生到而立、从成长到成熟,是他们的精诚合作、并肩作战,塑造了一个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足以称得上“传奇”的一汽奥迪。
30年来,无论是中外双方合资合作的不断稳固和深入、全价值链本土化战略的有效落地和不断创新,还是产品布局的日益完善、产销量保持高速可持续增长、营销和服务体系的持续创新完善,不可否认的是,一汽奥迪的成功是汽车行业合资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首开国内高档车品牌中外合资的先河,而且在30年的成长中,根据政策环境和市场的变化,适时应变、调整创新,在中外合资车企中被公认为“模范标杆”。
这得益于从合作之初,中德双方就为一汽奥迪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打下的坚实基础。时光回到30年前,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在长春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和大众公司向一汽转让南非工厂奥迪100车身旧模具的合同,拉开了一汽奥迪合资合作的序幕。至此,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开始打破轿车生产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一汽和奥迪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首个签订高档车技术转让合同的中外双方主角。
至今,不少亲历一汽奥迪最初合作谈判、签约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仍然清楚地记得,在合同签订后,数千吨的图纸资料从德国奥迪总部运到长春,中外双方技术人员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打造出一条满足当时奥迪全球生产和质量保证标准的一汽-大众奥迪生产线,而这条生产线也代表了当时国内汽车制造业的最先进水平。一年后的1989年,首款车型奥迪100在这条生产线上正式线下。此后,双方的合作关系进一步紧密,合作进度也随之加快。1995年11月13日,一汽和大众汽车公司以及奥迪公司三方在北京共同草签了有关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的生产的合同。
如今,一汽奥迪在华国产车型覆盖了从轿车到SUV,从A级到C级,从标准轴距到专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加长轴距,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产品,形成了强势、丰富的产品阵容,包括A3、A4L、A6L、Q5在内的多款主力国产车型,在愈加精准、细分的高档车市场,均处于份额领先地位,为成就一汽奥迪在国内高档车市场难以撼动的引领地位立下汗马功劳。
正如时任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在谈到一汽与奥迪的合作时所言:“股东双方对合资企业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一定是把企业做大做强,对股东实现包括人才、管理、利润、市场、品牌的回报,实现双赢。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可以争、可以吵,但目的是为了达成统一认识,促进合资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
♦熟稔市场规则500万辆背后的底气与实力
2010年,一汽-大众奥迪用22年的时间成为在中国市场首个累计销量达100万辆的高档汽车品牌;2013年,这一数字迅速增至200万辆;2015年,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达到300万辆;2018年,再次刷新至500万辆。
在评价一汽与奥迪的年合作时,徐留平表示,一汽与奥迪的牵手恰逢时代机遇,是双方洞见和勇气的成果。
从最初的相互磨合到如今的默契和谐,在30年的合作中,中外双方参透合作核心,熟稔中国市场特征和规则,为一汽奥迪成就累计突破500万辆的市场规模积蓄了底气和实力。
在一汽奥迪的成长过程中,专为中国市场打造加长车型和“去官车化”品牌形象这两个标志性事件,使其成为最先读懂、也是最会读懂中国市场的高档车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能在发展得顺风顺水之时,预见性地针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主动推进品牌转型,这种居安思危的前瞻性策略,为一汽奥迪在高档车市场保持持续领先夯实了基础。
1999年,A6(C5)正式引入中国市场,与全球版车型相比,中国版A6的轴距加长了90毫米,车身长度也相应增加了约100毫米,这一举动使一汽奥迪率先开启了针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加长之旅”,继A6之后,一汽奥迪推出了包括A6L(C6)、A4L、A3三厢版、Q5L等一系列本土适应性开发的加长轴距版车型,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一炮而红”,此后这一被视为“把产品真正做到中国消费者心坎”里的举动,被各级别、多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和品牌迅速效仿,然而一汽奥迪“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官车形象的深入人心,曾为一汽奥迪成功确立了品牌的高端化形象,并“轻松”享受着这一品牌形象带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成果。直到1999年9月,奥迪A6首次亮相,一汽-大众的营销团队开始着手酝酿着一场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去官车化”行动。通过频繁亮相各种高端商务活动,推出“奥迪英杰汇”以各领域优秀人物与奥迪品牌产品实现精准沟通和代言等一系列举措,使原先高高在上、官气十足的奥迪品牌形象,逐渐变得更年轻、更时尚、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如今,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私人用户比例已接近90%,年轻车主的比例也在近几年不断攀升,奥迪品牌的时尚、运动基因被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诠释得淋漓尽致,用户群体也因品牌形象的转型不断拓宽、延展,销量也因此实现可持续增长。
♦深谙发展之道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向全价值链共创升级
驰骋中国高档车市场30年,连续30年蝉联中国高档车市场销量冠军(单一品牌)的一汽奥迪,风光的销量业绩背后,得益于深耕全价值链体系所练就的强大内功。
在研发、采购、制造、营销、服务的全体系流程中,立足本土化思维,一汽-大众奥迪塑造了“难以复制”的全价值链本土化优势。在这其中,越来越多的“中国需求”在研发阶段被采纳并满足;包括中信戴卡、福耀玻璃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通过与一汽-大众奥迪的合作,制造水平和研发能力与日俱增,成为活跃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颇具代表性的“中国角色”;越来越多的“中国式”精准营销和服务,使一汽-大众奥迪成为更懂中国消费者的高档品牌。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亦功(左)、第一副总经理赛德利(右)
当下,新能源、智能互联、出行服务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进入变创新格局下的新焦点,不断适应新变化,以本土化战略为核心,持续挖掘全价值链体系的升级,则被视为一汽-大众奥迪在未来保持领先的关键。“一汽-大众奥迪将继往开来,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向‘全价值链共创’模式升级,以全新姿态续写中国高档车市场下一个30年的华章。”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刘亦功说。
事实上,针对全价值链共创的升级战略,已经在一汽-大众奥迪内部推进。在研发制造层面,一汽-大众奥迪针对新能源、智能互联等领域实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开发,共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体系并在中国共创世界领先的“智慧工厂”和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在高端数字化移动出行层面,一汽-大众奥迪积极参与制定智能网联汽车国家标准,试图在实现自我转型中,再塑全价值链共创的差异化优势。
♦抢占变革先机 革故鼎新 破而再立
30岁的一汽奥迪在自问:谁来定义极限?谁来定义未来之路的终点?
更具挑战的未来,已近在咫尺。在中国,以共享、共创、共赢为核心的全价值链共创升级,正在成为一汽奥迪革故鼎新、破而再立、持续领先的重要支点。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管理董事会主席赫伯特·迪斯
据赫伯特·迪斯透露,奥迪将进一步深化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本土化研发和产品投放,在2022年前将投入150亿欧元用于研发新技术。未来8年,将引入40款国产电动车型。
奥迪汽车股份公司财务、合规及中国业务董事宋寅哲
奥迪汽车股份公司财务、合规及中国业务董事宋寅哲宣布,未来奥迪将更加重视与一汽的合作,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到2022年,将提供超过10款本土生产车型,并在自动驾驶、智能互联及新能源技术等领域持续深耕。”他说。2019年,专为中国消费者设计的全新车型奥迪Q2L即将投放市场,全新奥迪A6L以及A6L e-tron,全新奥迪A7 Sportback也将在国内上市。
“一汽-大众奥迪将逐步具备批量开发高档电动车型的能力,并推进相关产品的出口计划,预计到2025年一汽-大众奥迪的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到30%。同时,在2025年之前,奥迪车型将100%实现车联网前装,移动出行和数字化线上平台也将超过200万国内用户。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规划,一汽-大众奥迪在未来将实现对高档车模具和生产设备的制造,再次填补行业空白。”刘亦功说。
一汽-大众第一副总经理赛德利也表示,一汽-大众奥迪将通过高效的决策流程、强健的衍生业务增长、前瞻的移动出行布局以及和谐共进的企业发展,全面支撑“全价值链共创”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