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图不能信?戴森内部信公开,新车可能会是这样!
戴森,造了吸尘器造电吹风,造完电风扇造卷发棒。不得不佩服,戴森把生活小家电,活生生造出了奢侈品的感觉。而在去年确定工厂选址花落新加坡之后,各种戴森电动车的概念图就开始满天飞。没有人怀疑戴森的工业设计能力,更没有人怀疑戴森的产品审美,只是观众们都太过于好奇,James Dyson的神笔到底会勾画出怎样惊世骇俗的汽车产品。
戴森的保密工作做得还是相当好的。伴随着年初前英菲尼迪总裁Roland Krueger加盟戴森负责汽车部门之后,很多兼具艺术气质又带有写意风的猜想图更是频频闪现。不少粉丝也被吊足了胃口。
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些渲染图显然都是外媒和一些粉丝们的猜测,靠这些图片来想象戴森未来的汽车,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如此言之凿凿,是我们拿到了James Dyson在5月8日发给员工的一封内部邮件,邮件中对戴森造车的进展进行了官方通报。
文中首先提到的就是“我们的产品在准备上市之前,需要做好保密工作,公司这款汽车新品也不例外”。官方同时毫不吝啬的公布了一批与汽车相关的专利。也就是说只有下面这四张经过官方“盖戳认定”的专利图有可能会是未来戴森汽车产品的样子。
是不是看起来硬核了一些?不过没关系,我们梳理了一下这封内部信,给诸多翘首以盼的观众们划一划重点。
►先来说硬件
首先,哈拉温顿机场(Hullavington Airfield)内的园区建设也有了极大进展。
“‘86号飞机库’已经成为汽车团队的大本营,‘181号飞机库’现已配备测试设备,包括气象仿真室和一个滚动道路系统,‘85号飞机库’是我们的汽车制造车间,这些生产的汽车将用于下月开始的最新测试。有些测试跑道已经完成,其他测试设施正在建造中。”另外,去年宣布建设的新加坡工厂就要开工了(原计划于2018年12月动工)。James Dyson在内部信中表示“新加坡设立的先进制造基地即将破土动工。”
►再来说一说专利
James Dyson表示,此次公开的这批专利是在十八个月前提交的第一批专利。和我们印象中汽车企业的专利围绕制造、动力、匹配等技术开展不同,戴森的第一批专利侧重围绕汽车结构、空气动力学和效率相关。这些专利中有一些非常具有想象力的细节被传达出来。
例如大尺寸轮毂的专利,其车轮外径为车辆高度的45%至55%,使车辆高度在1600mm-1800mm范围区间内,能够具备至少260mm的离地间隙。这样一来能够降低滚动阻力使得车辆能够提升续驶里程,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好的通过性。
例如低座舱高度和浅挡风玻璃角度的专利,车辆的风挡玻璃角度在25度-30度之间,同时能够将车辆前缘与风挡前缘的距离将至870mm以下;实现座舱高度的下降,同时降低风阻,提升行驶里程。
长轴距的专利,使车长控制在5100mm以下的时候能够实现3200mm-3350mm的轴距,可以在车辆上装配更大容量的电池包,增大续驶里程,同时降低重心来获得更好的操控性和驾驶体验。
►最后再说说戴森的造车理念
对很多新能源汽车是基于传统能源车平台设计这一现状,James Dyson颇有些“不以为意”。这样的妥协是能够降低成本,但也很难通过轻量化、提升空气动力性能来近一步改善车辆性能。所以,戴森希望自下而上开发全新车辆,从最初设计之时就把续驶里程、效率等因素考虑进来。
不过James在内部信中也“留了一手”:“量产产品并非总是使用专利或基于我们已获得的专利来设计。……这些专利并不表明未来的戴森电动车将以此为原型,也不会详细提供量产车型的具体技术参数——这些专利只是体现了我们对于未来电动车车型的一些设计构思和考量。”
这些公开的专利信息并不是戴森造车的全部,戴森的看家本领,例如数码马达、气流、净化、供暖与制冷、空气动力学、视觉系统和电子技术,这些戴森已有所积累的领域,将在500人规模的团队帮助下,使戴森的第一辆车更具科技感。
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我们已经关注得足够多。大多数都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有所创意,或者是在续驶里程上有点“干货”。他们的“祖师爷(或者精神领袖)”特斯拉当年则是靠出色的电控起家。然而戴森这个“洋”造车新势力,和它的前辈特斯拉相比,有些另辟蹊径的意味。在对消费电子领域更深积累的背景下,相信戴森也会以其一贯的方式,更加注重车辆的设计感、轻量化、空气动力性能,也许戴森的首款车注定是为重度“发烧友”的轻奢需求而生。
编辑: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