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尺寸SUV如何与中国需求接轨
近日,随着雪佛兰新一代全尺寸SUV被曝光,其所处的小众细分市场也受到更多关注。虽然中美消费者对于SUV车型有着相同的青睐。但对于全尺寸SUV车型,中美两地的消费热情还是有很大区别。不过,参考美国市场的表现,中国消费者对于全尺寸SUV的消费观念逐渐在变化。而随着一些像雪佛兰这样大众化品牌全尺寸SUV的亮相,市场存在较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全尺寸SUV也正在积蓄力量,有望成为新的热门选择。
♦全尺寸SUV相时而变
全尺寸SUV是块头最大的SUV类别。其主要特点为大个头、大排量、大空间,车身长度通常接近或大于5米。全尺寸SUV的发动机的特点为高扭矩、高功率,大排量,不用太过考虑经济性。全尺寸SUV空间充裕,座位的数量为5至7个,甚至8个不等。这种车型往往外观大气、空间宽敞、动力强悍,通常也会兼顾一定的越野能力。
全尺寸SUV诞生于美国。美国地域广阔,道路宽敞,适合大车行驶,因而美国品牌汽车尺寸相对更大。其次,美国的普通家庭一般会有多个孩子,对多座汽车需求量大。另外,美国人注重汽车动力性能,并且不那么纠结于油价。综上各种原因,全尺寸SUV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全尺寸SUV已经不仅仅是美国的特有车型,在世界各地都有其身影。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多家汽车制造商纷纷生产出了自家的全尺寸SUV,经典的车型不胜枚举,如奔驰的GLS、凯迪拉克的凯雷德、日产的途乐、英菲尼迪QX80、别克的科雷傲、路虎的揽胜,这些车型的排量基本在3.5L以上,普遍采用前置四驱的动力布局,当然,这些车型也都是价格不菲,最低价的车型也要40万元以上。
然而一直以来,全尺寸SUV车型的主要销量来自于北美市场,在其他地区全尺寸SUV的销量比重并不大,特别是在作为全世界最主要汽车市场的中国,这一级别SUV的市场没有像紧凑型以及小型SUV那样广为消费者所接受。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SUV车型市场也开始呈现放缓的态势,此前一直热销的紧凑型及小型SUV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各大汽车厂商也纷纷始在中国SUV市场挖掘新的车型细分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突破口。于是,此前在中国市场上一直默默无闻的全尺寸SUV车型,便逐渐走向前台,成为部分车企寻求突破的新方向。这类过去看来尺寸偏大、偏重功能性的产品,也在根据市场趋势需要作出改变。
♦全尺寸SUV市场机会已现
以凯迪拉克凯雷德和林肯领航员为代表的美系全尺寸SUV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已经有些年头了,但纵观这类车型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似乎一直都可以用“忽略不计”来形容。在中国市场上,和此类全尺寸SUV直接对标的车型不多,奥迪Q7、保时捷卡宴等欧洲车型无法提供类似的大尺寸第三排和拖挂能力。对美系全尺寸SUV来说,更多代表一种“美国气质”。这种体型巨大的全尺寸SUV在中国受众较小,同时受限于中国市场依据排量大小累计的消费税,在美国售价73000美元,约合47万元人民币的林肯领航员,在增加了25%的消费税之后,中国售价超过112万元人民币。过高的价格,以及错位的需求,使得全尺寸SUV在中国的市场难以打开局面。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消费者消费与需求不断升级,全尺寸SUV面对的市场环境也开始慢慢发生改变。
“年收入能够达到50万元左右的家庭,其家庭主要成员基本已步入中年,三代同堂是普遍现象,这类人选车更希望品牌与实用性兼顾,中大型、大型SUV比较适合这类人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与其他车型市场一样,中国市场SUV车型的消费群体,正呈现出日益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他们不再仅限于购置一辆代步工具,需要车辆像一个“有温度”的伙伴一样,去助力自己探索用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潜能。所以全尺寸SUV,已经愈发从车企的“图腾”形象,超脱为品牌、技术、生活方式的代言。品牌形象无疑在这其中,承担着较为重要推手作用。
随着中国市场的愈发成熟,国内消费者在选车、用车方面会与美国消费者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选择高端全尺寸SUV的消费者,未必一定会开着它带着游艇与房车,前往野外非铺装路面过度假生活,但是这样的愿景会寄托在这样一部车里。而价格的下探、豪华度的提升,也让这类巨无霸开始走进更多消费者的视野中。
“实际上像我们这种虽然家庭年收入有几十万元,但固定花费也多,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一年就在10万元左右,所以选车更加精挑细琢。”一位近期准备换车的SUV车主张先生对记者说。“50万元上下能买一辆世界级品牌的全尺寸SUV,为什么还要去选择‘小号车’呢?”张先生继续说。
因此,当高端汽车消费人群逐步从简单追求功能转变为更多考虑完善生活方式后,对于特点鲜明的全尺寸SUV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时机。
♦自主品牌进军全尺寸SUV市场有戏吗
自主品牌在近两年来的进步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在机械素质上,还是内饰的设计、行驶的品质等等,都给人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觉。与此同时,我们的自主品牌SUV也正在慢慢地向尺寸更大的,更高端的SUV车型市场发起冲击。
也正是由于自主品牌SUV的崛起,也让一些车企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几年前,自主品牌已开始在中大型SUV上发力,比较著名的产品就是哈弗H8、H9了,随后又出现了另外几款自主品牌中大型SUV产品:长安CS95、传祺GS8,中国品牌SUV的确风头正劲,但是中大型SUV产品有机会出头吗?
众多周知,自主品牌紧凑型SUV产品能够大面积取得成功,除了产品方面的进步,更多的是价格方面的优势。而对于中大型,甚至全尺寸产品来说,价格是不能太低的,但这些产品的价格一般都会比较尴尬,因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SUV价格的认知和接受范围也就是15万元以下。所以认为在价格上控制得差不多,20万元起步就能让中大型产品热卖,显然并不现实。
既然价格上必须控制,那么在成本上必然也要控制,那么如此一来,产品整体的精致度和驾驶感觉就要打一些折扣了。从外形来看,哈弗H9充分借鉴了丰田普拉多,长安CS95前脸让我第一眼想到的是日产途乐,而侧面看上去则更像是福特探险者,北汽BJ80则几乎就是一款换标的奔驰G级。这三款产品至少在设计上并没有体现出多少原创度。而在发动机方面,虽然很多豪华品牌中大型SUV如宝马X5、沃尔沃XC90都用上了2.0T发动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在发动机调校方面和这些百年老店的产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为了控制成本和售价,这些自主品牌产品只得放弃3.0T而改用2.0T机器,而这些2.0T发动机的功率普遍不高,拖动这些中大型产品,在动力响应的灵敏度上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为了照顾上市后的价格,进而导致了这些产品的整体表现并没有多么出众。
相比把SUV“造大”,“做强”显然更实在。自主品牌SUV能造多大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来看,就是10万元的SUV能造多大。也就是说,10万元的预算,往“大”造,就意味着其他方面的配置、品质方面的标定必然会有所让步,这对于现阶段自主品牌SUV的来说不见得是正解。“均衡者取胜”,补足技术水平与制造品质方面的差距,才是正道。
总之,受限于品牌力、产品力等多方面因素,目前自主品牌SUV的确需要树立新形象,实现突破。然而,相比把钱花在“尺寸”上,升级动力总成等核心零部件,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更重要。现阶段,自主品牌车企先让自己变“强”,然后再想着变“大”,比一味做大更靠谱一些。
编辑: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