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70年,自主车企星光璀璨
编前:7月15日,中国一汽迎来自己的70岁生日,这不仅是中国一汽值得庆祝的日子,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大日子。从缺重少轻,到“以市场换技术”,再到如今用技术“反哺”外资车企,自主车企经过70年的成长和奋斗,已经日渐成熟和壮大。回首来时路,自主车企筚路蓝缕、硕果累累;展望未来,自主车企摩拳擦掌、信心满满。
中国一汽
从荒原建厂到三年投产,从乘东风到展红旗,从结伴大众到牵手丰田,与中国汽车工业同龄的中国一汽,在70年的奋斗中始终坚守“长子”职责,引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在创业成长期,中国一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凭借一腔孤勇创立了解放、红旗两大民族品牌。伴随1956年解放CA10总装下线,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由此终结。改革转型期,中国一汽调整结构,开放合作,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形成商乘并举、自主合资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期,中国一汽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树立民族汽车品牌,创造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业绩。
如今,中国一汽吹响“All in新能源”的号角,推进红旗、解放、奔腾三大自主品牌新能源转型步伐,加深与大众、丰田合资合作,向着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前进。
东风汽车
“中国这么大,一个汽车厂不够,我们一定要建设第二汽车厂。”毛主席的指示,开启了东风公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奋斗。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始大规模建设。1992年,第二汽车厂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开始了东风公司向商用车、乘用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全面进军的扩张阶段。从第二汽车制造厂,再如今开枝散叶的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公司累计产销已高达5600万辆。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东风公司2021年发布“东方风起”计划,实行“跃迁行动”,并持续深化“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再度开启自我革新之路。从年初马赫动力热效率45.18%获能效之星认证,到4月春季发布会三大科技品牌发布,再到上海车展上eπ横空出世、猛士917预售、岚图追光上市,今年以来,东风公司进一步加速向科技公司转型,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6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洋炮局。在动荡中一路走来的上海洋炮局,于1951年更名为长安机器厂,并于1953年开始研制汽车。1984年,长安开始进入汽车行业,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小型汽车。1994年,长安汽车制造厂改制,成立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以小型汽车为主导的汽车制造企业。2001年,长安与福特汽车牵手成立中国第一个由外资控股的汽车公司——长安福特。2006年,随着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奔奔”下线,长安大举进军自主品牌乘用车。2009年,长安以142.5万辆的自主产销量成为中国首个产销过百万辆的自主车企。
从首辆国产吉普车,到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再到如今纵跨全域的产品布局,“中华老字号”长安在长达39年的造车历史中始终坚持革新。2017年,长安毅然发起“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不断推进香格里拉计划、北斗天枢计划、海纳百川计划,实现新能源、智能化、海外出口等多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品牌努力奋斗。
上汽集团
1955年11月,上海市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成立,主管业务包括上海汽车零配件行业,上汽集团开始起步。1958年9月,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实现上海汽车工业轿车制造“零”的突破。1964年,凤凰牌轿车更名为上海牌轿车,至1975年形成5000辆年生产能力,上海成为中国批量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
1978年以来,上汽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率先走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道路。1983年,上汽利用上海牌汽车的老厂房成功完成桑塔纳轿车的组装。1984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外双方各占50%的持股比例成为后来中国合资车企的范本。进入21世纪,上汽还成功实施一系列出海跨洋并购重组战略,不断做大做强,从一个小型落后分散的国企成长为上海最大的企业集团、中国销量最大的汽车集团、世界500强企业。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汽积极跟进,先后推出智己汽车、飞凡汽车等新能源品牌,推出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MPV,也是中国率先推出智能网联汽车的车企之一,全面提升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广汽集团
广州汽车制造厂作为广汽集团的前身,成立于1958年。1997年,由于广州标致宣告退市而面临进退抉择的广州汽车产业,毅然成立广州汽车集团,开始了广州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乘用车与商用车之路。随后,广汽先后与本田、丰田、日野、菲亚特等车企合作,以合资方式走出“广汽速度”。
2006年,广汽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开始探索自主品牌整车产品的研发之路。2010年,广汽传祺下线,成为广汽首款自主车型。广汽更是敏锐捕捉到新能源汽车的机遇,迅速布局,“网约车”起家的广汽埃安在短短6年时间里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不可撼动的一大力量。此外,广汽还加大在智能驾驶、出行服务、飞行汽车等方面的布局,描绘出一幅绿色出行、陆空一体的立体出行生态蓝图。
北汽集团
始建于1951年的北汽集团,至今已有72年发展历史。1958年6月,中国首辆独立自主研制的“井冈山”轿车驶入中南海,北京汽车制造厂也由此起步。在多年发展中,北汽先后制造出中国第一辆越野车、第一辆吨级轻卡,成立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汽车公司——北京吉普。
2009年,国务院发布《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首次提出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并在同年启动“十城千辆”计划。乘着政策的东风,北汽开始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大有作为。2009年,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是我国首家独立运营、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2013年~2019年期间,北汽新能源连续7年保持国内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销量第一的成绩,年销最高达15万辆。
然而,随着电动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油改电”路线显然无法支撑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北汽开始进入下坡路。近年来,北汽蓝谷全力推进的新能源品牌极狐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亟需上量的北汽,在新能源转型中还需再加把劲,以重获市场竞争优势。
奇瑞汽车
与其他车企不同,奇瑞诞生之初就透露着对技术的执着。1997年,奇瑞建厂,首先建立的便是发动机厂房,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发动机研发。2005年,奇瑞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发动机。随后,奇瑞ACTECO四缸发动机正式开始出口美国,实现中国自主发动机品牌出口“零突破”。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技术奇瑞坚持技术创新毫不动摇,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今,立足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奇瑞计划推出第三代混动科技、电池技术、电驱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135项新技术。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出口也成为奇瑞的一大标签。1998年,奇瑞开始建立整车工厂。1999年,奇瑞第一辆轿车风云正式下线。2001年,奇瑞首批10辆风云轿车出口叙利亚,开启了奇瑞汽车整车出口之路。今年上半年,奇瑞出口整车总量达39.4万辆,占总销量的53%。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当下,“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瑞,对于中国汽车出口的贡献不容忽视。
江淮汽车
1964年5月,巢湖汽车配件厂诞生,拉开了安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序幕。1969年,首批20辆汽车顺利出产,巢湖汽车配件厂也正式更名为“江淮汽车制造厂”。1990年,全国汽车工业发展陷入低潮,江淮在生死抉择之际踏上第二次创业的征程,成功开发客车专用底盘,改写中国客车底盘由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
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安徽江淮汽车集团于1997年正式成立。2007年,江淮宾悦轿车正式亮相,宣告江淮正式进军轿车市场。由此开始,江淮在商务车、轿车、SUV等多个细分市场均有所建树。
面向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江淮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征程。在加大电动化、智能化自研投入的同时,江淮与地平线、华为、科大讯飞等众多产业链企业达成合作,并持续深化与大众、蔚来的战略合作。今年4月,江淮再度吹响变革号角,以“无智能,不造车”的全新思维,将“智能”作为发展核心基因,推动品牌焕新发展,以全新“JAC”形象,把母品牌做强做响,发力打造智能汽车。
比亚迪汽车
以造电池起步的比亚迪,于2003年正式进军汽车市场。2005年,比亚迪推出首款汽车——F3,凭借高性价比迅速成为市场热销车型。坚持新能源汽车路线的比亚迪于2008年成功推出全球首款双模电动汽车F3DM,成功将插电式混动系统正式带入混动汽车的主流市场。尽管当年总被嘲笑“山寨”、“模仿”,但比亚迪一直低调钻研技术,培育自己的“技术鱼池”,并于2021年推出第四代混动系统DM-i,迅速成为市场宠儿。
如今,比亚迪在车型研发、模具开发、整车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在2022年毅然选择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王者。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实现125.56万辆销量,同比增长94.25%,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吉利汽车
吉利于1997年正式开始汽车研发制造。1998年,吉利首款产品——吉利豪情正式下线,开启了我国民营自主品牌造轿车的先河。2005年,吉利汽车参加第61届法兰克福车展,实现了中国汽车参加世界顶级车展零的突破。2009年,吉利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汽车企业,先后在香港和瑞典上市。次年,吉利一举收购沃尔沃汽车,成为中国第一家收购欧洲顶级豪华汽车品牌的企业,实现自主品牌向全球化、高端化的进一步转型。
自2017年始,吉利开始加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并于2019年推出自主品牌几何汽车,加强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布局。2020年10月底,吉利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辆,成为首个产销达1000万辆的中国乘用车品牌。2021年,吉利正式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提出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领域全栈自研。从“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懵懂期到如今半年销量近70万辆,厚积薄发的吉利正在成为引领自主品牌向上的重要力量。
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成立于1984年,当时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缺重少轻”的窘境之中。随着微型卡车、轻型卡车和轿车等产品发展,长城开始生产CC130轻型卡车、8座越野车CC513等少量车型。然而,1994年,长城因汽车生产实行“目录制”管理而被迫暂停轿车项目。随后,长城开始转战皮卡市场,后又瞄准十万元以下SUV市场,从此开辟了属于长城的汽车时代。在国内皮卡、SUV市场大胜后,豪华品牌WEY、女性专属品牌欧拉和高端豪华越野SUV品牌坦克、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沙龙次序涌现,不断推动长城向上发展。
在向着全品类发展的同时,长城也在积极拓展全球市场。今年上半年,长城海外累计销售汽车123930辆,同比大增97.27%。旗下五大品牌接力加速出海,哈弗H6 HEV、欧拉好猫、坦克300等多款车型相继在海外市场上市,“中国的长城”正在成长为“世界的长城”。
理想汽车
2015年7月,理想汽车在新能源初创车企争相涌现的浪潮中低调诞生。彼时,没人能想到理想可以仅依靠一款车型便成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2019年4月,理想ONE正式上市,开启了理想一款车“打天下”的传奇故事。2020年,理想成功在美挂牌上市;2021年,理想实现港股上市。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理想ONE以超30万元的价格成功成为自主品牌冲击高端的佼佼者。今年上海车展期间,理想更是发布“双能战略”,全面发力“智能”、“电能”,并迈入“增程电动”与“高压纯电”并驾齐驱的新阶段。
在不久前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发布的全体员工信中,李想表示,理想的驱动力是成长。正是在不断的成长中,理想从月销4000辆走到了月销32000辆,从增程路线走到“纯电+增程”两手抓,从“新势力三巨头”走到稳居新势力车企销冠。李想表示,理想2025年将推出11款产品,覆盖更广泛的家庭用户市场,做到中国市场所有豪华品牌销量的第一,交付量达到160万辆/年。
蔚来汽车
成立于2014年的蔚来汽车,起初的造车之路走得颇为顺利,2015~2017年接连完成多轮融资,并于2018年成功在纽交所敲钟上市。2017年12月,蔚来ES8正式上市。
蔚来凭借着优质的用户服务,得到不少用户的拥护,“蔚来式”服务模式更是让不少车企坚定“用户为中心”理念。2019年,蔚来迎来至暗时刻,股价跌跌不休,盈利遥遥无期。2020年,安徽合肥与蔚来签订70亿元的股权融资,助力蔚来脱离泥沼,一步步成为新势力三强。当年,蔚来共交付43728辆汽车,同比增长112.63%,迎来业绩拐点。2022年,蔚来成功赴港上市,进一步助推蔚来向上。2022年,蔚来年交付量首次突破10万辆大关。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品牌调性,蔚来在用户服务上投入大量资金,很难支持其长期发展。为此,蔚来将推出全新品牌“萤火虫”,定位10万~20万元电动小车,主打中低端市场,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在欧洲市场首发。
小鹏汽车
迄今已有9年历史的小鹏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纵观小鹏的发展,从XPILOT自动驾驶系统,到飞行汽车,科技始终是小鹏的核心属性。在坚持技术自研的基础上,小鹏更是以高性价比来抢夺市场。2018年,小鹏G3正式上市,并于2019年便实现第1万辆下线。在成功赴美、赴港上市后,2021年10月,小鹏顺利迎来了第10万辆整车下线。然而,2022年底小鹏G9发布遭遇滑铁卢,使得今年上半年小鹏的发展始终一蹶不振。上半年,小鹏累计销量41435辆,同比大减39.92%。
不过,如今迎来大众集团7亿美元入股的小鹏,似乎有所转机。根据规划,小鹏将与大众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从发展初期的“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向外输出技术,小鹏与大众的合作,彰显了中国汽车工业70年来的强大生命力,惟有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实现“汽车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