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承载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专访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

发布日期:2024-01-18· 中国汽车报网 张雅慧 编辑:黄蓓
张雅慧 编辑:黄蓓

编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均超3000万辆,出口量接近500万辆。中国汽车产业至此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进入2024年,中国车企内卷加剧。在新汽车时代,车企卷价格、卷技术、卷产品,如今内卷之风卷到了汽车产业链更为上游的汽车设计上。智能化转型既给汽车设计师提出新挑战也带来新挑战。自本文起,我们将邀请多位汽车设计师谈如何做好智能汽车设计。

迈过生死线,新能源汽车进程已然进入下一阶段。有些人还在卷价格、卷产品,有些人却已经从内省中寻找出新内核,开辟了文化的新表达,挖掘出艺术新魅力。
  去年2月,吉利银河系列正式发布,银河E8则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亮相,被称为“最美中国纯电轿车”。据了解,它不仅承载了吉利设计团队的期待,更是凝聚了整个吉利设计理念的缩影。近日,做汽车设计出身的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向记者分享了对汽车设计的认识和看法。

汽车设计需兼容并包、西学东用
  上海车展、慕尼黑车展、东京车展……近年来,中国设计在各大车展出尽风头。有业内人士指出,只有通过设计,企业才能掌握行业核心技术,才能拓展新市场,才能塑造新品牌,中国产品要形成中国品牌,必须要通过创新设计,才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
  对此,陈政深表认同。他说:“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开局和变局的关键时期,中国汽车行业要想从工业制造走入工业文明,好设计是核心。好设计实现产品的高价值突破。微差时代,技术终将走向趋同,而能让品牌保持甚至放大独特性的惟有设计。”
  陈政表示,中国设计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和创新趋势,创新设计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制造由“跟随模仿”到“引领跨越”的关键转变之一。好设计能够塑造中国形象的符号表达。汽车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做好中国设计,就是做好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的设计文化不是排他性的,具有非常强的融合性。陈政说,设计要反映的是背后的文化根源和文化价值观。“设计可不可以兼容并包,可不可以西学东用?”陈政发问,“设计能不能融汇所有的东西来匹配我们的价值观?”
  在这样的思索中,陈政认为,“中华”可以是一种融合方式,而吉利选择用一种非传统的手法表达出来。
  吉利设计对美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自2013年成立,吉利创新设计院就以推动新时代中国自主汽车设计为己任。2015年吉利推出被媒体评价为“最美中国车”的博瑞GE,其设计富含中国元素。前脸进气格栅的回纹造型,灵感借鉴了池塘里荡漾的涟漪,被称为“水滴涟漪”,自此开创了独一无二的“涟漪美学”。
  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虽然取消了进气格栅,但吉利的“涟漪美学”依旧传承下来,在“水滴涟漪”的基础上吉利将其升级进化为银河系列的“光之涟漪”。
  实际上,“大美中国车”是一个开篇,打开了吉利DNA3.0,十年磨一剑,直到“银河系列”诞生,吉利DNA4.0+的窗口被正式打开。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表示,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汽车新时代,中国车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其中,设计至关重要。的确如此,设计不仅是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设计绝不仅是做好造型就行,还要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纵古观今,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会带来新的创造,文艺复兴就是这样诞生的。“从本源中来,向创新中去。”这是吉利汽车在思考的,也是汽车行业应该思考的问题,什么才是中国汽车应该有的未来形态?在陈政看来,只有先弄清楚本源问题,才会有出发的起点。
  平衡好商业、技术、设计
  中国是新能源汽车以及新能源设计创新的最佳孵化场。陈政指出:“从商业、技术、设计的三个维度来看,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三位一体的条件。”
  陈政认为,科技和商业重合的地方就叫产品,商业和设计重合的部分叫品牌,而设计和科技重合的地方就是Tier1。对于每家企业而言,各自有优势的地方可能不一样,有人技术强,有人设计强,也有人技术、商业、设计都很强,比如苹果公司。
  但在汽车行业,目前还没有一家像苹果公司这样实力均衡且强大的企业。在陈政看来,设计、科技和商业的概念会外延,但仍有边界,企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实现设计、技术和商业之间的最佳平衡,向市场交出高分答卷。
  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在对艺术与技术的追求道路上,汽车的最终使用端——消费者是绕不开的核心。于是,吉利做了最传统却最有效的工作——田野调查。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用户洞察,要搞明白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寻找背后的意义:为何而做?设计为何有独特性?因此,吉利追根溯源做了很多的田野调查,不仅是访谈,还包括对用户生活、日常出行场景等一系列的研究,进行了大量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记录的整理。吉利内观文化、人群、审美,挖掘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背景的用户,从内在的共性和差异找到隐藏在中华血脉里的审美DNA。”陈政说道,“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消费人群的需求98%是共性,差异点只有2%,因此企业可以选择为差异性而设计,也可以选择为共同点去设计。具体如何选择,每个公司会根据自己面对的商业环境和挑战做出对应策略。”
  在业内都在普遍追求“得房率”的同时,陈政认为,不能丢掉设计本身的艺术性,不向既有的条件妥协,要在无序的格局中找到美的秩序。“我认为设计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其不确定性,而工程师的天性是追求确定性。也许有人认为两者看起来有些矛盾,但事实恰恰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碰撞,会带来产品设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未来技术也许会趋同,但设计的解决方案绝对不会是惟一性的。”
  中国设计要百花齐放
  今年是吉利创新设计院成立十周年。这十年来,吉利除了专注设计,也十分关注人才的培养。从行业来看,当前整个汽车设计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吉利此举不得不称之为“未雨绸缪”。
  据陈政介绍,2023年吉利创新设计院与吉利学院建立深度产学合作,“以需促学、学以致用”,合力创建“汽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开创中国汽车设计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特色典范。
  另外,油泥模型设计在整车设计中不可或缺,也是吉利设计的特色之一,但国内高校鲜少开设相关课程。吉利设计与泥塑教育龙头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深度合作,以教赛合一的创新学制,探索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路径。目前已确立“景德镇陶瓷大学汽车油泥模型吉利班”联合办学模式,强化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定向培养“汽车油泥模型”产业人才。
  此外,吉利设计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对中国设计话语体系展开深度研究,从顶层设计出发为中国设计崛起提供体系化理论支持。
  “当整个行业不约而同都在问吉利要什么?中国设计要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持续创新?我认为多样性是保持设计活力的关键。”陈政表示,吉利拥有非常国际化的设计团队,有许多日籍、韩籍及欧洲设计师。更重要的是,吉利拥有非常开放的设计团队,接纳不同的声音,尊重多样性。在决策过程中,不会过早收缩,避免结果单一化。“如今车企都开始卷设计,竞争对手的任何一招出来都有可能让你的计划全盘打翻,惟有多样性可以解决这种不确定性。”陈政说。
  新格局、新技术、新思潮叠加作用下,全球汽车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直面时代机遇与挑战,中国汽车设计必须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全新设计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陈政认为,中国汽车设计已经到了打破天花板的关键时刻。中国亟需一套具备自己特点的全新设计体系。
  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成为世界第一,中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也让中国汽车设计百花齐放。“各美其美虽好,但要想让中国汽车设计真正走向全球,我们急需构建一套属于中国汽车自己的设计范式、甚至是自己的话语体系,”陈政诚挚表示,“它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是一家就能做起来的事情,我们希望并且邀请所有中国车企都能参与进来,助力中国设计改变世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