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 Power苏骏:中国汽车品牌将进入长期质量考验关键期
“北京车展给人的感觉是很震撼的,车展的意义又回来了。”在J.D. Power中国区总裁苏骏看来,虽然北京车展的热闹已经远超“车展”本身,但久违四年的回归,终于结束了车展的“鸡肋”状态,得到了各方的重视,热闹背后也反映出当前汽车市场的真实状态。
“跟四年前相比,本届北京车展真正成为智能化、新能源的主场,这也真实的反映出,过去四年,中国的新能源、智能化在扎实的推进,真的落地了。没有智能化、新能源的企业已经被淘汰了。”苏骏表示,过去四年,是中国汽车新能源、智能化真正落地的四年,也是消费者最幸福的时代,消费者可以以低很多的价格享受到更豪华的配置,这是工业革命的进步,更是中国汽车的进步。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都是新能源、智能化推进最快的国家,本届北京车展上,智能化、新能源的竞争表现得尤为激烈。当前,中国汽车市场严重内卷,“中国市场有148个品牌,而美国只有40个。品牌多了,老百姓选择多了,是件很幸福的事。但市场竞争也是残酷的。”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谋求生机,企业不得不进行价格战,这也直接导致大部分中国电动车品牌都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降价,对消费者是一件很棒的事,也是工业革命进步的一种体现。但对企业却是很痛苦的,不盈利的企业是没办法生存的。”苏骏强调,这种降价竞争必然会出现淘汰,达到平衡状态。就如共享单车行业一样,初期的竞争惨烈,但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化发展之后进入相对平衡的状态。PC行业的竞争要更早一些。“PC行业有很多派别,美系、韩系、日系……但现在剩下的却没有几个了。而这种状态下,企业的状态反而稳定了,也有了一定利润率。”苏骏强调,一个企业能否在一个技术快速发展的行业存活下来,跟企业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当软件、芯片在PC行业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PC企业往往沦为组装厂。汽车行业也同样如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车企把智能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竞争手段,用智能化体验的提升,提升品牌竞争力,也因此,中国汽车的智能化应用处于全球领先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快速发展为汽车品牌带来更好体验的同时,也会给汽车品牌质量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我们的调查体系中,功能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反比的。一项新功能的增加,必然会增加更多的消费体验,而初期往往是更多的抱怨。消费者对新功能的抱怨,往往是期望值和现实的差距,这是设计类问题。”苏骏表示,车辆质量水平是设计和制造两大因素决定的,有些抱怨是设计类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出现在新功能的使用初期。目前,智能化功能正处于抱怨较多的发展初期。现实是,中国汽车品牌过去一两年的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在不断的比拼功能、堆砌功能,而其中32%的功能却很少被消费者使用,这种使用率很低的功能完全可以去掉,以节省成本。
制造类问题,则体现在长期质量方面。近两年J.D. Power长期质量调查(VDS)受到很高的关注,一方面,车企越来越重视车辆的长期质量;另一方面,中国品牌,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长期质量问题也在凸显。“在我们的调查中,自主品牌的新车质量近两年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状况,与合资品牌无限接近,而长期质量方面却与合资品牌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4-6万公里中长里程数的质量表现。”苏骏表示,自主品牌长期质量的差距,多是制造问题,而这不仅影响自主品牌的长期发展,更关系着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市场。
事实上,确保车辆的长期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车企的制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J.D. Power长期质量调查方面长期位居榜首的丰田汽车,其车辆的长期质量之所以表现的这么好,根本原因在于其各零部件都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统一的质量水平上,很少出现某个零部件的质量不达标而提前出现问题的现象。“我们的长期质量调查也是基于车主抱怨而来,如果一辆车,不断的出现一个又一个问题,自然会产生更多的抱怨。”苏骏强调,车辆长期质量需要企业有一个系统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所有零部件都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质量水平之内,这也与车辆的保值率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品牌的保值率普遍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些品牌的长期质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周期,中国很多新能源汽车正在进入长期质量考验的重要时期,能否成功通过这项重要考验,不仅攸关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更关系着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发展战略能否持续快速推进。随着软件在车辆发展中占比的不断提升,软件已经成为车辆最复杂的一个重要部件,而当前,汽车品牌普遍使用的OTA升级,表面上看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但事实上,因为软件系统的复杂和强关联属性,这种OTA升级很可能给车辆带来更多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