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功能冗余的罪与罚
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正在让汽车产品的差异化逐渐模糊,从而使得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相对单调和无趣。过去,每一款汽车都因其独特的外观、内饰设计、动力性能或是品牌个性而令人印象深刻。大众以其坚固耐用的特性著称,丰田则追求中庸之道,美系车展现肌肉感,本田因发动机技术而出名,奔驰诠释着无与伦比的豪华感,宝马则以其卓越的操控性能闻名于世。然而,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后,虽然新能源汽车带来了诸多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但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现象却愈发严重。除了在设计上有所区别外,各家品牌在产品力上并未形成显著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取得销量上的突破,品牌不仅需要在价格和技术上“内卷”,更需要突破同质化,寻找让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追求技术的升级和价格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在品牌特色、设计创新、用户体验等方面寻求突破,打造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内卷”之下有奇招
在日益激烈的国内汽车市场中,车企为了脱颖而出,纷纷采取了多样化的策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策略中,有的追求极致的豪华,以吸引眼球;有的注重品牌故事,打造独特的情感链接;还有的则注重产品的内涵,如提供按摩等舒适体验。这些努力,归根结底都是希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市场地位。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起初主要聚焦于续驶里程的竞赛。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里程焦虑问题已不再是瓶颈,车企开始转向大屏幕等创新配置的比拼。特别是新势力品牌,更是将大屏幕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之一。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车企又将竞争焦点转向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智能驾驶方面,激光雷达成为了新车标配,无论是价格高低,车企都在宣传激光雷达的个数和性能,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然而,在智能座舱方面,虽然各家车企都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真正的差异化。
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当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成为普遍配置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竞争焦点将再次发生转移。既然续驶里程和智能化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竞争优势,部分车企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底盘技术。以理想汽车为例,空气悬挂已经成为了其产品的核心卖点之一。随着空气悬挂成本的降低和价格的下降,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配备这一高端配置,甚至已经拓展至20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
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多元化和激烈。车企需要不断创新,寻求新的突破点,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
应放弃“惟硬件论”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配置开始呈现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状态。为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车企不得不竭尽全力地堆砌各种配置,其中不乏一些被车主诟病为“鸡肋”的功能,仅仅是为了展示产品的配置水平。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指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非理性功能冗余的新阶段。随着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推进,车企在推出产品时普遍强调智能网联功能,但这些功能往往超出用户实际需求,或是因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导致了一种普遍认知:即使用户可能用不上这些功能,但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产品仍必须拥有它们。
在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羽看来,新能源汽车的非理性冗余功能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领域,特别是娱乐功能方面。这些功能有时甚至会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降低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例如,宽屏界面的多软件设计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冗余功能。在智能驾驶方面,虽然大量新车都装配了激光雷达,并在数量和性能上展开激烈竞争,但根据现行法规,只能实现2+级自动驾驶辅助,短期内难以达到3级自动驾驶。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认为,许多冗余功能的开发并非基于理性考量,它们可能会被迅速淘汰,同时导致一些对车辆起到基础作用的系统如轻量化、车载能量管理系统等被忽视,造成资源浪费。
一位传统造车企业负责车型开发的人士表示,车企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内涵”上。他将新能源汽车比作一个小姑娘,认为再多的花哨设计和功能也只是“化妆”,无法真正提升车辆的品质和性能。他强调,车企应切实加强技术研发,推出符合市场真实需求的车型,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根本路径。同时,车企应致力于开发实际有用且具有科技含量的技术,以形成追求创新的健康氛围。
堆砌配置已“跑偏”
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的发展方向已经偏离正确轨道,车企应更加聚焦于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一些造车新势力热衷于堆砌“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豪华配置,以此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然而,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安全隐患,也推高了车辆成本。专家批评称,这种堆砌配置的做法缺乏对造车本身的敬畏之心。
当前的汽车市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发动机、底盘和变速器“三大件”,而是更加注重智能化配置和舒适性体验。天窗要大、轮胎要大、车体要宽长、隐藏式门把手和大连屏等配置成为了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这与中国消费者“家庭出行”的用车需求密切相关,他们追求的是大空间和豪华享受。然而,并非所有消费者都对这些豪华配置趋之若鹜。功能的增加往往伴随着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风险。每个人的购车需求都是多样化的,有人注重安全性能,有人追求机械素质,还有人更看重舒适享受。这种需求差异化导致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争议不断。
事实上,许多消费者在购车选择配置时可能会受到短暂的新鲜感驱使,但长期来看,这些豪华配置的使用率可能并不高。此外,这些配置还增加了购车成本,拉高了车辆售价,对车企的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造成了不利影响。
车企在堆砌配置时应该更加审慎,与提升动力性能、续驶里程和产品质量等核心技术相比,堆砌豪华配置可能相对容易,但车企更应该关注的是用户真正需要的配置,以及这些配置对车辆使用产生的实际影响。只有在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明智的车企已经放弃了“惟硬件论”和“惟参数论”,而是将用户体验作为产品开发的核心标准。这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消费者的期望。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配置同质化现象将日益严重,只有那些能够做好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为用户提供真实优质体验的车企,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并建立起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