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月销11万辆!这家“印度神车”是如何炼成的?
一款小型车的月销量可达11万辆,!这样的奇迹,行业几乎也很难再现。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塔塔汽车,如今已经是印度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也已经拥有近80年历史。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塔塔汽车销量48133辆,占据印度新车市场份额12.1%。如果加上代工品牌,其当月销量达82682辆。
创造销售奇迹
塔塔主要产品包括小型汽车、4驱动越野车、公共汽车、中型及重型货车等。
尽管在印度市场一直是日本新车占据销量优势,但作为本土车企的塔塔汽车,也曾经创下奇迹。2008年,塔塔汽车推出一款小型汽车印迪卡,一个月内销量达到11万辆,创下了印度汽车销售的历史纪录。
塔塔汽车成立于1945年,最初主要从事重型商用车和铁路机车的生产。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乘用车领域以来,塔塔汽车逐渐在印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2000年左右,塔塔汽车开发了小型汽车Nano,以低价策略进入市场,尽管Nano的销量未能达到预期,但印迪卡的成功使得塔塔汽车在印度市场一度成为“最靓的仔”。
早在2004年9月,塔塔汽车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IPO,成为印度汽车行业首家在美股上市的公司。此后,塔塔汽车因斥巨资将韩国大宇、英国路虎和捷豹等汽车品牌收购至麾下,一时引发市场关注。截至目前,塔塔汽车的市值一度高达500亿美元,成为印度市值最高的车企,且多次晋级世界十大市值车企。
按照市值估算,塔塔汽车的市值仅为特斯拉的5.92%、丰田的15.14%、比亚迪的34.64%。不过,这一市值的悬殊对比与塔塔汽车的低估值有关。塔塔汽车的市盈率仅有1.4倍,远低于特斯拉的56.17倍、比亚迪的26.68倍,位列全球Top10车企的极低值。
塔塔汽车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塔塔汽车2023年营收为415.89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7位,同期,上汽集团为1044.43亿美元。资产规模方面,塔塔汽车以404.1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8位,同期,上汽集团为1421.48亿美元。
实力遥遥领先
塔塔汽车有限公司是印度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第314位。
尽管塔塔汽车体量或许不如一些中国车企,但塔塔汽车在印度国内乃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其市值在汽车板块堪称遥遥领先。印度市值排名第二名的车企是1958年创立民营车企FORCE MOTORS,其市值仅有9.68亿美元。并且,印度国内其余8家上市车企市值总和仅有15.52亿美元,相当于塔塔汽车的3.76%。
如今,很多印度消费者回想其“印迪卡”,都有一段特别的记忆。这款由塔塔汽车在1998年推出的首款在印度设计和制造的小型轿车,因其低廉的价格,在上市初期一度创下印度汽车的销售神话。2002年,以印迪卡为主体改款的轿车印迪戈(Indigo)正式推出,印迪卡和印迪戈两大品牌,一度占到印度中小汽车市场1/4的份额。
2009年3月,Nano在印度开始上市,整车售价仅为10万卢比(约和人民币1.36万元),一举突破了当时中国奇瑞QQ、比亚迪F1低至3万元的价格极限,被称作“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不过,由于最初的安全问题和营销失误,这款车销量不佳,在推出10年后停产。
官方资料显示,塔塔汽车旗下包括生产商用车、乘用车、军车、中重型货车等产品,旗下员工队伍最高达到8.28万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塔塔汽车实现营业收入525.35亿美元,净利润37.67亿美元,资产规模为444.66亿美元。
遭遇市场挑战
很多人都知道,在印度市场,销量最高的几款车基本都是日韩的小型车,如铃木、现代等,而本土品牌却难以冲上销量顶端。
在塔塔汽车的发展史上,除了打造适合本土需求的产品,塔塔汽车也积极面向海外,收购海外品牌。2008年3月,塔塔汽车耗资23亿美元,收购了福特汽车旗下的英国高端汽车品牌捷豹、路虎,趁着英国经济的低潮期,完成了对英资品牌的反向收购,并借此快速打开国际市场。2005年,塔塔就通过控制西班牙巴士制造和设计公司Hispano Carrocera S.A的21%股份,获取了西班牙的部分巴士市场,随后转向其他国家出口。
2007年1月,塔塔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投资1200万美元成立独资企业,专门从事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向上海通用汽车、长安福特、马自达等供应塑料内饰件。
进入电动汽车时代,印度的新能源汽车雄心也一度吸引了特斯拉等外资车企的关注。但是,由于持续对进口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将外国车挡在域外,如何抓住印度国内电动化市场,已经成为塔塔汽车一道新的课题。
“电动化不分地域,对任何车企都是一个新的考验。”长三角研究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梁筱磊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立足当地市场现实,开发有需求的产品,或是塔塔汽车以往成功所带来的启示。
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创新技术中心研究员胡丰林则认为,汽车进入电动化、智能化时代,车企更应该认识到“有舍有得”的道理,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理念,以市场前沿需求引领产品开发,才能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