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委员: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加速,以及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何稳扎稳打,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刚需。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5年全国两会提案中建议,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释放学生禀赋的教育改革,为不同潜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和发展机会,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个性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提供“沃土”。
让教育正本清源
现阶段,对于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而言,职业教育仍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职业教育与汽车产业的适应与融合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匹配度仍显不足。
结合调研及实际情况,李书福认为其中的问题之一,是现行职业教育发展受限,社会认可度低,学生升学路径仍然集中于普通高中,多元化升学体系尚未完善;学校评估导向偏差,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并且未能充分利用全球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在多元领域的兴趣拓展与天赋挖掘,阻碍因材施教的有效落实,不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客观需求。
的确,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职业教育的根基仍然定位不准。针对这一问题,李书福提出,要从初中阶段就实行教育分流。建议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引导学生自选不同门类的学科配比,有些学生可以选三门学科,有些学生可以选四门、五门学科,有些尖子学生可以选更多门类的学科。分流不分校,同学不学同。
“要构建灵活选择的学业发展环境。”在李书福看来,现在的职业大学与普通大学、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分层分流方法也应该进一步改革。教育是培养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不能简单地把人分为职业人才与非职业人才,应该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灵活选择的学业发展环境。这有利于人才专业发展,有利于挖掘人的学习潜能。
重视发掘潜能
如今,职业教育更多被看作是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教育模式,但许多汽车企业都在感叹,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专业操作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产教脱节的问题严重。在李书福看来,改革教育模式,是打通这一“堵点”的关键。
“要推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育。”李书福认为,同时也要开发新的教育平台。他说,要通过技术途径开展教育系统资源和能力提级。建议鼓励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发适应上述要求的智能线上教育平台,迭代培训教师、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学生,让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因材施教,通过AI赋能和数字化助力,释放学生禀赋,发掘教育的无限潜能。”李书福表示,要让学生更加自信,更加体现创新能力。
他还建议,要引导综合视角定义人才,重点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建议摒弃以分数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学业+实践+特长+品德”综合评价体系。其重中之重是,改革现行评估体系并优化其中的人的思维和评估参与方的价值取向。
为了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吉利汽车成立了吉利大学。李书福介绍,吉利教育通过人才遴选和培养机制上的创造性实践,助力更多的人实现了更高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精准“画像”,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实现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成长。通过转变观念,探索实践,在职业教育中,原本被忽视的学生在个性化教育模式培养下,发现并发挥了自身的禀赋优势,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崭露头角,实现了更高价值。
“这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优化升级,更是实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李书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