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阜阳技师学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贾亮:探索可持续的人才循环路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人才评价体系,这与我们的建议不谋而合。”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阜阳技师学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贾亮认为,国家对职业人才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职业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是一个利好趋势。
职业人才缺口大
汽车技术快速发展不只带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同样也倒逼汽车人才转型升级。贾亮对记者说,一方面,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汽车的制造和维修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制造工艺也颠覆性变革;另一方面,技术更新太快,人才培养跟不上。“不能拿现在的理念去培养三年之后就业的人才,那样肯定跟不上时代。”贾亮几句话道出当前汽车职业人才的困境,“以前人才培养可能三年、十年一规划,现在可能就需要一年一规划,培养的时候还要注意和企业接轨,让学生不只学习理论知识,还有更多的实操机会,这样职业人才毕业到企业才可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今年两会,他带来的建议也是关于“加强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从提高师资力量、加强企校合作、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等角度,为职业人才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既要用更好的待遇和平台留住人才,又要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当前,车企和职业技术学校都陷入了难题,企业没有足够的人才可以用,职业学校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可以投入教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本来专业人才就欠缺,大部分都选择去车企或一线,学校的待遇不足以吸引高级人才来教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贾亮提起有些无奈。但好在,这一切在阜阳技师学院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后有了改善。
探索可持续的人才循环发展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培养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安徽是汽车大省,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以奇瑞为代表的安徽车企是当地汽车产业不可忽视的力量,包括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都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天然的沃土。
贾亮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议,由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平台应提供课程开发、实训项目、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服务;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推广“校企双导师”制度,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业和实践。
企业的人才来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在充分学习、实践后,毕业可以直接进到车企工作,阜阳技师学院就这样探索出了关于人才发展的循环路径。
当记者问到,当下汽车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时,贾亮思考了一下,认为要从两方面去考虑。“除了生产制造,后市场也会是巨大的人才缺口。”他表示,在生产制造端,由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以后可能不再需要单一工种的人才,而是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机械,又要懂自动化,还要懂智能化;在后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同样要“一专多能”,还要懂需求。贾亮举例说“以前可能钣金、喷漆需要两个人来做,但在成本空间越压越低的形势下,会需要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所以一专多能的人才会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