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赔付,难在认定
近日,上汽通用别克品牌旗下的纯电动SUV E5上市。该车型的推出,因一项“自燃即赔新车”的承诺,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全国首个公开的“1∶1赔付”政策,直接触及纯电动汽车消费者最为关切的“自燃焦虑”问题,并且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长期面临的赔付认定难题。随着《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将于明年7月正式实施,“不起火、不爆炸”成为强制性标准,这无疑将车企的安全责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承诺与实际执行之间,依然存在许多技术、标准和操作层面的挑战需要克服。
承诺破冰
在新别克E5的上市发布会上,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市场营销部部长薛海涛提出了这样的承诺:“一旦发生自燃,将赔偿一辆新车。”这句简洁的宣言,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刻。该承诺的核心内容是:自交付之日起一年内,若因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质量问题导致车辆自燃,经过第三方检测确认后,制造商将按照购车发票金额1:1赔偿全新同款车辆或等额现金。
在此之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自燃事故的处理几乎形成了一种“潜规则”:大多数车企倾向于与消费者私下协商解决,常见的解决方式包括维修补偿、折扣换购、部分赔付等,且通常伴随着严格的保密条款。与之相比,别克的公开透明赔付承诺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行业突破。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对此评价道:“这种公开承诺将企业责任明码标价,改变了以往消费者在事故后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是行业向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他指出,随着2026年7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的实施,自燃将等同于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车企理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别克的做法则是提前顺应了这一趋势。
然而,消费者对此的反应却呈现出一种有趣的“谨慎乐观”。一位网友的评论颇具代表性:“承诺听起来很美好,但就怕一旦真的发生问题,车企和鉴定机构之间互相推诿,最终让事件变成‘罗生门’。”这种普遍的疑虑,恰恰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自燃赔付问题的复杂性。
认定之困
电动汽车自燃事故的认定过程犹如一场涉及多方的“技术侦探剧”,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争议的焦点。根据2024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统计数据,在该机构处理的83起电动车火灾鉴定案例中,有29%的案例最终无法得出明确结论。在剩余的案例中,车企与车主对鉴定结果的争议率达到了41%。这些数据揭示了自燃赔付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能源汽车火灾调查是一项跨学科的工程,它涉及电化学、材料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与燃油车不同,电动车电池的“热失控”可能由电芯内部缺陷、电池管理系统(BMS)故障、充电管理异常、机械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更复杂的是,严重燃烧通常会破坏关键证据,使得起火调查变得比较困难。例如,在2023年深圳发生的一起车辆自燃案中,两家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分别得出了“电池包内部短路”和“外部碰撞导致隔膜破裂”的结论,导致案件陷入长达10个月的僵局。
目前,我国电动车火灾鉴定主要参照GB/T 31498-2021《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标准,但这些标准对具体鉴定流程和方法的规定仍然较为模糊。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技术总监透露:“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检测样本选取方式、不同的实验比对方法,这可能导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即将于2026年7月实施的新版GB 38031虽然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要求,但配套的鉴定实施细则尚未出台,这可能会加剧认定标准的混乱。
即使在确定自燃由电池问题引起的情况下,责任链条上仍存在多个争议点:是电池厂商的责任还是整车厂的责任?充电桩过充是否构成免责事由?车主私自改装如何界定?在2024年浙江的一起车辆自燃诉讼中,车企以车主“使用非原装充电器”为由拒绝赔付,而车主则主张“车辆应具备基本的过充保护功能”,法院最终判决双方按70%和30%比例分担责任,这种“和稀泥”式判决反映了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困境。
清华大学电池安全实验室主任冯旭宁指出:“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建立统一的火灾调查规范和权威的鉴定机构体系。我们急需制定电动车火灾痕迹物证提取、保存、分析的标准化流程,并建立全国性的电池失效数据库作为比对基准。”他同时提醒,部分车企为规避责任,在事故后存在“用黑布遮盖车辆”、“迅速转移残骸”等干扰调查的行为,这些都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别克E5的赔付条款中设置了“经第三方检测确认”的前提条件,但未明确具体由哪方委托检测、采用何种标准。在行业标准尚未统一的背景下,这一看似合理的条件可能成为未来纠纷的导火索。
路径探索
别克E5的“自燃全赔”承诺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影响着整个行业。然而,将此类承诺普及为行业标准,需要技术革新、标准制定和商业模式的共同进步。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解决自燃赔付问题不仅需要车企的勇气,更需要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
即将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只是第一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起草《电动汽车火灾事故调查规范》,拟对调查程序、证据保全、责任认定等做出详细规定。与此同时,保险行业也在积极探索新能源车险创新模式。2024年中国太保推出的“电池无忧险”将三电系统保修期延长至8年/20万公里,并涵盖自燃损失;平安产险则试点“电池健康度保险”,当电池容量衰减超过30%即可触发理赔。
单个企业的承诺难以改变整体生态,需要全行业形成安全承诺的“统一战线”。这种趋势在国际上已有先例,美国汽车创新联盟(AAI)在2024年5月发布的《电动汽车安全承诺》就获得了特斯拉、通用、福特等主流厂商的集体签署。国内某新势力车企质量负责人表示:“别克开了个好头,但如果没有行业联动,先行者可能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安全投入越多,反而因成本劣势失去市场。”
许多自燃纠纷源于消费者对电动车使用规范的认知不足。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邱宝昌律师指出:“车企在做出赔付承诺的同时,也应明确告知消费者正确的使用方式和免责情形,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被误读为产品质量问题。”正如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庄菁雄所言:“安全不是营销噱头,而是新能源时代的基本入场券。”当“自燃全赔”从个别企业的勇敢承诺变为行业普遍标准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自燃即赔新车”承诺,在2025年夏天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了一个新标杆。随着新国标将“不起火、不爆炸”设为动力电池的底线要求,自燃将不再是一个可以模糊处理的技术风险,而是明确的质量缺陷和企业责任。然而,从庄严承诺到普遍实践之间,仍有诸多障碍需要克服。
如今,是继续无止境地投入“续航竞赛”和“屏幕大战”,还是回归本质,构建让消费者免于安全恐惧的产品体验?别克E5给出了一个选项,但行业需要的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而是集体行动的智慧。当某一天,“自燃赔付难”成为历史名词时,我们或许才能说,新能源汽车真正赢得了与传统燃油车平起平坐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