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借助外力加速电动化转型
大众汽车借助外力加速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已走在大路上。此前的2023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以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开启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首个“反向合资”案例。
笔者不禁要问,这种深度绑定能否成为跨国车企转型的主流范式?借助外力能否转型成功?
大众电动汽车销量下滑
在补贴政策的刺激下,大众汽车的电动汽车销量一度增长迅速。2020年,大众乘用车全球纯电动车销量达13.4万辆,同比增长197%,2021年,45.29万辆,同比增长237.7%,2022年,33万辆,同比增长23.6%。中国市场ID.家族车型交付量达14.31万辆,同比增幅超100%。
2023年,大众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仍然快速增长,交付量达77.1万辆,同比增长35%。但中国市场销量未单独披露。2024年,销量为38.31万辆,同比下降2.8%,主要受欧洲和中国市场波动影响。
国内传统汽车转型电动汽车早于大众汽车,加上国内众多新势力造车崛起,大众汽车的传统优势正在削弱,电动汽车销量也受到压制。大众汽车需要调整策略,迅速转型电动汽车发展。
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不同于传统汽车,消费者看中的吸引点有别于传统汽车,比如,智驾,智能座舱等,这恰恰是大众汽车的短板。大众在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领域缺乏核心技术,而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需求日益增长,成为其市场拓展的主要障碍。
不一样的转型之路
在传统汽车领域,大众汽车,BBA等都有众多领先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和工艺。但全球几大著名汽车企业转型电动汽车的动作都比较慢,当他们发现市场对电动汽车有需求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不太多,在转型电动汽车的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传统汽车的合资方式。奔驰与比亚迪合资生产腾势,丰田与比亚迪组建合资工厂,帮助丰田生产电动汽车。
大众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采用了合资的模式,但与他们的做法有一些差别。大众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堪称传统车企转型的里程碑。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有三个特点。
技术授权深度绑定。大众不仅使用小鹏的G9平台,更联合开发CEA电子电气架构,将小鹏的中央超算+区域控制技术融入大众体系,覆盖CMP和MEB平台车型。
联合采购降本增效。通过规模化采购共用零部件,双方预计降低单车成本15%-20%,提升价格竞争力。
股权投资强化信任。大众以4.99%股权成为小鹏第三大股东,并派驻工程师团队入驻广州总部,确保技术整合的深度协同。
2024年,双方联合开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正式落地,该架构将纯电车型控制器数量减少30%,通信带宽提升5倍,支持L3级自动驾驶能力。2026年大众安徽推出的首款CEA架构车型,其核心零部件仍由小鹏“黑盒”交付,但到2027年,大众科技将完成CEA 2.0迭代,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定义的跨越。
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作为研发中枢,已将中国团队定位为大众全球电动化技术的“创新引擎”。其与地平线成立的合资公司酷睿程,已开发出适配中国路况的智能驾驶芯片;与宁德时代的换电合作项目,更开创了传统车企与电池供应商的深度绑定先河。大众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坦言:“中国研发团队的速度比德国总部快30%,这是我们转型的关键筹码。”
重组架构顺应电动汽车发展
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大众启动了自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同时将研发决策权全面下放至VCTC。这种“刮骨疗毒”式的改革成效显著,通过ONE TEAM跨部门协作机制,CARIAD中国与酷睿程的研发周期缩短40%,ID.ERA增程式SUV从立项到量产仅用18个月,较传统流程提速60%。
在供应链端,大众构建了“技术共研+联合采购”的生态体系。与小鹏的联合采购协议使零部件成本下降15%,与国轩高科合资的斯洛伐克电池工厂,将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压缩至欧洲平均水平的70%。
面对中国西北地区充电基础设施薄弱、三线以下城市混动车型增速超纯电20个百分点的市场现实,大众果断调整技术路线:2026年推出的ID.ERA增程式SUV,综合续航突破1000公里,精准切中长途出行痛点;与上汽大众合作的CMP平台,将同时支持纯电、插混和增程三种动力形式,实现“一套架构,多元覆盖”。
奥迪Q6L e-tron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系统,使其成为首款配备中国本土化高阶智驾的豪华车型;保时捷Macan EV采用的800V高压平台,则延续了品牌对性能的极致追求。大众集团战略负责人表示:“我们不再纠结于技术路线之争,而是聚焦用户场景——城市通勤用纯电,长途旅行用增程,豪华体验用智驾。”
当奥迪宣布延缓2033年全面电动化计划,当奔驰将电动化目标从2025年推迟至2030年,大众的选择显得尤为清醒。其通过深度绑定中国技术生态,不仅实现了电动化转型的降本增效,更构建起覆盖多元动力、智能驾驶、补能体系的完整技术矩阵。这种“以开放破封闭,以合作代对抗”的战略,或许将为全球传统车企转型提供终极答案,在电动化不可逆的浪潮中,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技术路线的纯粹性,而在于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响应与生态资源的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