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补课、产品补齐、渠道补强,BBA蓄势反扑

发布日期:2025-08-04· 中国汽车报网 韩冬 编辑:郭晨
韩冬 编辑:郭晨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曾一度占据高端市场的德系高端车三强——奔驰、宝马、奥迪(以下简称“BBA”)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势力品牌的强劲崛起和本土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BBA在中国市场展开了一场全面反击:宝马与Momenta携手开发中国专属的智能驾驶方案,奔驰同样选择Momenta作为其合作伙伴,而奥迪则积极拥抱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在产品线方面,三大品牌密集推出专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车型;在渠道布局上,直营店的建设和一体化服务体验成为新的战略焦点。这场反击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将影响BBA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更将深远影响全球高端车市场的未来格局。
  智能技术齐补课
  7月,宝马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高速及城区道路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方案。这一合作标志着德系三大高端品牌已全部完成在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战略布局——奔驰早在2024年便与Momenta签订协议,奥迪则选择华为作为技术合作伙伴,为其燃油车型适配华为智能驾驶系统。
  BBA在中国市场的智驾合作布局呈现出差异化选择:奥迪与华为的合作最为深入,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多个领域;奔驰和宝马则均选择了专注于自动驾驶的Momenta。有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指出:“Momenta的‘飞轮式’技术路线与宝马的渐进式自动驾驶战略高度契合,而华为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则更适合希望快速补齐短板的奥迪。这些合作反映了BBA不同的转型节奏和战略考量。”
  然而,BBA在智能化领域的追赶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宝马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5.5%,仅交付31.7万辆;奔驰累计销量下降14%;奥迪前5个月销量跌幅达16.78%。一位不愿具名的奔驰经销商透露:“现在很多年轻消费者进店第一句话就问‘智能驾驶水平如何’,当得知需要选装且功能不如新势力时,转头就走。”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迫使BBA加速智能化转型,但传统车企的决策流程和研发体系使其在敏捷性上仍落后于新势力车企。
  电动矩阵全铺开
  在技术合作的大背景下,BBA正在中国市场上掀起一场电动化产品的密集攻势。奔驰宣布将在两年内推出10款纯电车型,涵盖从紧凑型到旗舰级的所有细分市场;宝马基于全新Neue Klasse平台的首款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在中国投产,该平台专为电动化设计,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充电速度提高30%;奥迪则与上汽集团合作开发“符合中国审美”的纯电动车型,计划于2027年面市。
  BBA的电动化战略展现出显著的本土化特征: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专门针对中国路况和用户习惯,优化了底盘调校和能量回收策略;奔驰EQ系列在中国提供更长轴距版本和专属内饰配色;奥迪甚至考虑为中国市场开发独有车型。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Neue Klasse概念车发布会上强调:“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创新驱动者。未来宝马全球车型中将有越来越多中国元素。”
  然而,产品攻势的背后却是严峻的市场现实。尽管BBA在燃油车市场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但在30万元以上汽车市场,它们的份额已从2021年的72%下滑至2025年的39%。蔚来、理想、极氪等自主品牌正逐步蚕食传统高端车的市场空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BBA面临的是体系化挑战,不仅需要电动化产品,更需要重构从研发到服务的整个价值链。他们的优势在于品牌积淀和全球经验,但必须加快本土化步伐。”
  渠道变革也是BBA电动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奔驰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开设的全球最大EQ体验中心,融合了展厅、咖啡厅和艺术空间;宝马在深圳打造的“未来出行体验中心”提供48小时深度试驾和充电服务;奥迪则计划在2026年前将中国城市的直营店数量增加一倍。宝马中国总裁高乐表示:“传统4S店模式难以满足电动化时代的用户体验需求,我们正在构建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新型零售生态,让客户全方位感受宝马电动出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生态化竞争壁垒依旧
  尽管BBA在技术、产品和渠道上全面发力,但行业专家指出,它们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生态化竞争壁垒。智能化短板、电动化成本高企和用户消费心理转变构成了三重压力,短期内销量或许能回升,长期竞争力仍存疑虑。
  成本控制是BBA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供应链本地化程度不足和研发投入分摊较高,BBA电动车型的成本普遍比自主品牌高出两成。以宝马iX3为例,其制造成本比同级蔚来ES6高出约3.8万元。大众汽车集团前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曾坦言:“中国电动汽车的成本优势令欧洲车企难以企及。”为应对这一挑战,宝马计划将Neue Klasse平台车型的电池成本降低50%,奥迪则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电驱系统来降低采购成本。
  用户认知的变化可能构成更深层次的挑战。德勤2025年中国高端车消费者调研显示,90后购车者中,将“智能科技”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比例达到47%,远超“品牌溢价”(29%)和“驾控体验”(24%)。这些“Z世代”消费者对传统高端品牌的向往感明显减弱,而对迭代速度和使用体验更加敏感。某新势力品牌产品经理直言:“BBA需要重新定义‘豪华’的内涵,在智能时代,一块真皮饰板的吸引力可能还不如一次无缝的OTA升级。”
  更为根本的是,汽车产业竞争正在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系统。自主品牌通过整合能源服务、智能家居、社交娱乐等多元场景,构建了更具粘性的用户生态。例如,蔚来的换电网络、用户社区和手机业务形成了闭环体验,而BBA在这方面明显滞后。奔驰虽然推出了自有充电网络和车联服务,但用户活跃度和场景丰富度仍有差距。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指出:“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系统的竞争,单靠汽车产品本身难以维持可持续优势。BBA需要开放合作,快速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面对这些挑战,BBA正在调整中国战略。宝马将中国升级为“全球创新中心”,赋予本地团队更多决策权;奔驰在北京成立专门的前瞻设计中心,研究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奥迪则将亚太研发中心从北京迁至上海,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协作。这些举措反映了德系豪华品牌对中国市场认知的深化,但转型成效尚需时间验证。
  BBA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反扑是一场关乎未来的生存之战。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它们正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密集推出的电动化产品展示了转型决心;渠道和服务创新则试图重构用户体验。这些努力短期内有望稳定市场份额,2025年下半年,随着新车型陆续交付,BBA的电动化销量或将迎来一波回升。长期来看,德系高端品牌面临的生态化竞争壁垒不会轻易被打破。成本控制、用户认知转变和生态系统构建是横亘在前路上的三座大山。BBA需要更彻底的本土化战略、更敏捷的研发体系和更开放的生态合作,才能在智能电动时代延续辉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