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前景广阔
大家都在说,国内汽车市场很“卷”,纷纷把目光瞄向海外市场。海外市场需求量有多大?中国汽车出海前景如何?前不久,在重庆举办了2025中国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的演讲让记者眼前一亮。徐长明说,全球每10年新增1000万辆需求,我国汽车出海前景广阔。
有汽车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在海外市场中,新兴市场新增消费潜力巨大,在成熟市场,置换需求的消费者对节能减排、智能驾驶领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在逐年攀升。
中国汽车出口跨越式发展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达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1.3%,占比超三分之一,成为核心增长引擎。细分增长数据可以发现,传统燃油车出口202.3万辆,但同比下降7.5%,这显示不仅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也在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从增速来看,2024年,传统燃油车的增速高达24%,电动汽车的增速从2023年的77%降为7%。但是,2025年上半年,传统燃油车的增速为-8%,电动汽车为75%。从商用、乘用车来看,商用车的增速比较平稳,乘用车的增速波动幅度较大。
中国汽车出口量排名第一的市场是俄罗斯,2024年出口了115.75万辆,增速为27%,墨西哥44.18万辆,增速为7%,第三名是阿联酋,32.96万辆,增速为107%。比利时、沙特阿拉伯、巴西、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哈萨克斯坦分列第四到第十位。
徐长明说:“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已占产量的19.7%,从2020年不足4%,发展到今天将近20%,我国汽车出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全球汽车出口前景广阔
国内汽车市场很“卷”,海外市场就不“卷”吗?徐长明说,中国汽车出海前景广阔,全球汽车市场每10年需求量增长1000万辆。中国汽车出海正好满足这些增长需求。
据介绍,2000年,全球乘用车销量4987万辆,到2010年,6198万辆,增长了1211万辆,增速为2.2%,2017年,全球销量为8394辆,增长2196万辆,增速为4.4%。此后,全球汽车销量有所下滑,2020年是全球汽车销量近些年最低点。2020年也是中国汽车出口迅速增长的起点时刻。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为6722万辆,到2022年增长到6878万辆,2023年进一步增长到7591万辆,增速为10.4%,2024年销量为7900万辆,增速为4.1%。
资料来源:演讲者PPT
细分全球汽车销量,可以发现,新兴市场为全球汽车市场增长注入了活力。新兴市场不仅销量高于成熟市场,增速也远高于成熟市场。2023年,新兴市场销量为3621万辆,增速为8.3%,2024年为4214万辆,增速为7.5%,同期成熟市场的销量为3686万辆,增速几乎为零。
徐长明说:“未来新兴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继续成为拉动全球市场增长的主导力量,并推动全球汽车市场持续扩张。”
千人汽车保有量与汽车消费需求增长密切相关,也与人均GDP有着密切关系。全球普遍遵循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汽车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
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这一阶段标志着汽车消费从单位公款购车向私人购车的转变,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时,私人购车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此时,居民购买力显著提升,汽车从奢侈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市场需求进入快速扩张期。私人购车比重从1990年的14.8%迅速上升至2001年的43%,成为市场主体。
记者注意到,新兴市场的人均GDP普遍处于1万美元左右,也是汽车消费增长最快的区域。徐长明说,当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后,汽车消费增长也趋于停滞。
目前,全球有大量国家的人均GDP处于这一阶段或即将进入这一阶段,如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利亚、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以东盟为例,该地区拥有近6.8亿人口,且人口仍在增长。目前,东盟的乘用车销量只有340万辆,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升,其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资料来源:演讲者PPT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新兴市场包括约177个国家和地区,而成熟市场有41个国家和地区。过去20年里,汽车销量的增长主要来自新兴市场。中国汽车性价比高,非常适合新兴市场的需求.
在全球市场上,每卖出100辆电动车就有13辆来自中国,且这一比例还在快速提升。在新兴市场,中国品牌的电动车更是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在油车领域,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虽然在新兴市场,中国油车的市场份额还没有电动车那么高,但也在快速增长。例如,在智利市场,中国油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7.7%。当地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速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能忽视海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谷民崇提到,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我国汽车出海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要求各成员制定法规的时候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法规草案应向世贸组织通报以供成员进行评论,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仅为实现国内规制目标所必需,不得构成对贸易不必要的障碍。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WTO的一个协定,2025年上半年,WTO成员国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数量增长较多。上半年通报了2195件TBT,较2024年同期增加9.42%。这些年,发展中国家占据通报的比例逐渐上升。
过去的观点认为,发达国家或者产业优势的国家在国际标准制定上拥有优势,出口也会形成一定优势,现在这个结论需要修正。例如,在一些东南亚市场,为了获得认证,有一些国家要求车辆必须通过长达96小时的测试,以应对高湿度环境。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注点正在从产品本身的性能问题向环保、安全、社会责任等方面转变,从产品本身向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转变,从单一法规向系列措施和组合拳的方式转变,这些转变意味着原本零散的限制已经升级为严密而有力的监管体系。
谷民崇最后说:“关税壁垒犹如浪花,是中国汽车出海面临的可见阻力,但技术性贸易壁垒则是暗礁,防不胜防。当前我们处于质量攻坚的战略阶段,需要从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技术方面充分认识到技术性贸易壁垒这把双刃剑的作用。它虽然成为了很多国家保护自身产业的挡箭牌,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我们去做一些质量提升和技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