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邓承浩:“深比特”是一个早晚会实现的梦想
“民企有比亚迪,外资有特斯拉,央企有深蓝,这就是未来的‘深比特’。”除了带领深蓝盈利,跨越百万辆,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邓承浩还有一个梦想,“新央企 新深蓝”能成为央企中最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不久前,邓承浩刚刚结束了欧洲之行,和以往走马观花式考察不同,他这次在欧洲足足待了两个月。最大的收获就是,印证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但需要调整战略、优化打法。日前,在《中国汽车报》专访时,邓承浩阐述了他对国内外市场的理解,其中有雄心,也有诗情。
只做高质量“出海”
长安汽车把海外市场分为欧洲、欧亚、中东非、东南亚和中南美洲五大“战区”。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看来,不走出去是做不好全球业务的,长安要把整个生态体系带到海外,掌舵人必须先“走出去”。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长安汽车陆续向全球5个“战区”派驻了5位副总裁。深蓝“出海”是长安“海纳百川”计划的核心,邓承浩在欧洲的两个月走访了8个国家。在某社交平台上,这位“85后”首席执行官格外圈粉,12期“邓工西行记”记录了他探访当地经销商、供应商的趣事,以及欧洲消费者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理解和认识。
全球化是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然趋势,德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强国无一不是出口大国。从我国情况看,数千万辆产能以及供应链也要寻找新市场。
“韩国汽车工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韩国本土每年只能消化一两百万辆,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韩国加速开拓国际市场,如今现代起亚每年8成的销量都靠海外市场。”邓承浩告诉记者,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了20多年,已经具备国际化竞争力。
欧洲汽车工业发达,是每个全球化车企的必争之地,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也是全球最成熟的。“我们研究欧洲市场已经两三年了,之前一直没启动。整个长安都铆足了劲要做高质量‘出海’,而不是试水型的国际化。”邓承浩表示,一些车企在海外不重视体系能力,产品和服务经常掉链子,在当地口碑崩塌了以后就换个名字继续卖车。“这是影响整个中国品牌形象的做法。高质量‘出海’是推动整个生态‘走出去’,包括产品、技术、服务,要坚持长期主义、本位主义,在当地、为当地。”
去年深蓝首次尝试“出海”,新进入34个海外市场。5月16日,深蓝S05右舵版在长安汽车罗勇工厂下线,标志着深蓝从产品出口到产业“出海”的新跨越;7月,深蓝S07在欧洲正式上市,在法规标准严苛的欧洲市场展现了深蓝汽车的硬实力。如今,深蓝汽车海外战略逐步走向纵深,已成功导入全球66个国家及地区,今年计划进入90个国家及地区,销售5.6万辆;2030年将挑战38万辆。依托长安“海纳百川”计划,未来深蓝1/3甚至一半的销量来自海外。
未来的“深比特”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愈演愈烈,目前仅有比亚迪、特斯拉等少数头部车企实现盈利,深蓝也处在亏损中。
在业内更是有一个说法:(干电动车)央企不如国企,国企不如民企,民企不如外企(特斯拉)。邓承浩对此有认同,也有不服气,他说:“事实上,电动汽车转型的先锋军是央企,用不了多久深蓝一定会打破这个说法。”
早在2001年,国家发布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时,长安就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投入大量资源,并开发出混动样车,同时在2009年成功试制出首款纯电车型——奔奔EV。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安汽车已经深耕20余年,形成了严谨、完善的开发体系。
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包括长安在内的几家央国企后续市场化进程较慢。在外界看来,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024年,国资委等主管部门为鼓励国有汽车企业加快电动化发展,提出对3家(一汽、东风、长安)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也就是不能只考核利润,更注重考核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未来发展。
就在7月末,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安汽车在重庆正式揭牌成立,长安汽车实现了从军工体系附属企业升级为独立央企。在邓承浩看来,这次独立重组一家以长安汽车为核心的央企,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壮大央企新能源业务。而深蓝又是长安汽车的核心品牌,将持续获得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与全方位扶持,同时战略响应也更迅速。
从销量上看,在几家央国企孵化的新品牌中,深蓝处在领先位置。从2022年发布首款车型SL03,到去年第40万辆整车下线,只用了29个月。今年上半年,深蓝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1%,全球交付突破50万辆,以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的实力,承担起“新央企 新长安”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利润方面,虽然去年深蓝还未盈利,但已经大幅减亏。“其实,去年已经连续数月实现利润转正,财务报表中有一些非深蓝品牌的产品亏损严重,就深蓝而言,整体亏损并不多。”邓承浩表示,深蓝现在还处于高投入期,这一轮在渠道、产品、技术、服务上的投入非常大,但已经实现了较好的毛利率,预计今年能实现盈利。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邓承浩的爱人是马克思主义专业的老师,她说:“你不能只盯着盈利,这样太狭隘,要更多地想想带来的社会价值,这样才能支撑你走得更远。”
邓承浩想到了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是为了“全人类可持续的富足”,他给深蓝许下的愿景是探索更有魅力的绿色出行,让出行更健康、更环保、更便利。最初邓承浩也认为这是一个虚头巴脑的说辞,但是当走过徘徊和低谷,他意识到这才是驱动自己拼搏的理想与信念。
“长安汽车每年投入数百亿元研发费用,在‘三电’和智能化领域有雄厚的技术储备。深蓝诞生于这样一个有技术底蕴的央企,是我们厚积薄发的底气;同时深蓝又是具备较强的市场化能力的公司,是最有可能‘走出来’的。”邓承浩如是说。
采访当天,正值深蓝召开股东大会,来参会的不仅有持股员工还有不少外部股东。用邓承浩的话说,深蓝是一家极其有特点的国有创业公司,脱胎于国有企业,但又赋予了它市场化机制,团队放大并用好了这个机制,这些因素推动深蓝快速成长。
“民企有比亚迪,外资有特斯拉,央企有深蓝,这就是未来的‘深比特’。”邓承浩常常这样鼓励员工,在他看来,深蓝一定会成为央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样板。
今年是深蓝的产品大年,将有一系列重磅车型推出,全年目标是50万辆,明年将冲刺70万辆,2028年前后力争达到100万辆,2030年突破200万辆。邓承浩说,只有跨过百万辆门槛才能算得上世界一流电动车品牌,才能成为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央企新能源汽车公司。
30万辆才算爆款
靠什么实现百万辆?
除了前面提及的全球化战略,首先要做的就是深耕细作第一代产品,把存量做好。邓承浩表示,深蓝现阶段的产品规划能支撑到六七十万辆的市场规模,并保持一定的技术前瞻性。“比如2022年推出的第一款产品,电池就已经做到30万公里以上超长质保(现为终身质保),而当时行业普遍是8年12万公里。今天再看,很多技术仍然领先。”
其次,第二代平台和产品尤其重要,关系到能否实现百万辆。这其中,2027~2028年是关键年份。邓承浩告诉记者,第二代技术在2020年开始布局,2026年产品开始陆续投放市场,2027年将迎来高峰,可能当年的销量贡献还不够,2028年销量有望超过100万辆,其中还会诞生超过30万辆(累计销量)的全球车型。
这一阶段的邓承浩最为焦虑。因为一旦决策错误,就可能归于平庸。
“从2011年加入长安新能源(深蓝前身),我就一直在‘三电’领域,主导了多款车型开发。上一轮电动化中,我至少算个专家,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十有八九是有把握的。但现在是AI定义汽车的智能化时代,技术快速迭代,如果不能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保持技术前瞻领先,就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邓承浩表示,深蓝要保证第二代产品在2030年之前都具有领先性,靠前瞻技术延长产品“花期”。
新能源汽车市场高度“内卷”,企业要不断投放新品才能保持热度。从8月开始,深蓝将进入一个新产品周期,每半个月就会有一款新产品。
“整个长安体系始终坚持严谨的开发流程,并没有因此降低开发标准。一款车型的开发费用高达十几亿元,从立项到最终推向市场需要两三年。大家都在寻求爆款,我们通过“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能”来扩大技术竞争优势,在这一路径之下,深蓝一定会诞生销量超过30万辆的爆款。”邓承浩表示,如果出不了(爆款),投入产出就不成正比,这也是当前行业经营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
数据显示,深蓝汽车当前月销量维持在2万~3万辆,目标是今年四季度,借助新产品投放及全球化发力,冲击月销量4万辆大关。
邓承浩常常用英伟达的故事激励自己,英伟达从濒临破产,成长为一个万亿市值的公司,就是熬过了黑暗时刻,才等来GPU行业的大爆发。
“企业发展没有一帆风顺的,不仅要有策略,更要做好‘熬’的准备。”邓承浩认为眼下这两三年就是深蓝最难熬的阶段,但有信心穿越宏观周期和微观周期。下一代产品中,一定会有面向全球的爆款车型,深蓝也会成为央企中最优秀的新能源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