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一家传统车企的转型经验

发布日期:2025-09-04· 中国汽车报网 安庆衡 编辑:黄霞
安庆衡 编辑:黄霞

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赛力斯的崛起堪称一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教科书。追溯其发展轨迹,这家企业始于1986年重庆沙坪坝的一根小小弹簧,创始人张兴海带领团队在厂房里开启第一次创业征程,从零起步叩开了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大门。2003年,当中国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时,赛力斯敏锐抓住机遇,与东风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进军整车制造领域,完成了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整车制造商的华丽转身,这是企业的第二次创业。而真正决定赛力斯今日格局的,是其2016年启动的第三次创业——全面进军新能源领域,并从2019年起与华为开展全面合作 ,并于2021年底推出联合设计的智能豪华电驱SUV——问界M5,双方致力于将企业从传统汽车生产商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智能汽车品牌企业。

在转型过程中,赛力斯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自2016年登陆A股市场起,公司便以前瞻眼光布局新能源赛道,即使面临连年亏损质疑,仍长期坚持将销售收入中的高比例份额投入技术研发。这种对创新的执着源于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的深刻认知:“我们‘穷怕了’。这个‘穷’不是指财富上的‘穷’,而是指在技术和品牌层面上的‘穷’。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品牌溢价能力,我们就‘穷’。”正是这种“技术饥渴感”,推动赛力斯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在国内组建研发团队,构建起横跨中美两地的创新网络。

值得一提的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大家称赞的卓越战略和透视未来的眼光是当初一些大车厂不敢、或不愿意接受华为的合作邀约,而赛力斯果断把握了这一契机,实现了自身发展的重要跃升。2024年赛力斯营收直接冲到1451亿元。这种前瞻性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也是非常值得汽车产业企业家去研究和学习的。是否与华为合作、怎么合作是很多汽车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赛力斯最终在2022年迎来厚积薄发的转折点。随着问界M5的横空出世,赛力斯一举打破高端电动车市场格局,问界系列仅用四年时间就实现了四款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的量产交付。截至2025年8月,问界全系累计交付已超75万辆,其中,问界M9累计交付量超22万辆,稳居50万级豪华车市场销冠;问界M8上市即热销,累计交付量突破7万辆,上市4个月蝉联40万级销量冠军。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以非凡勇气完成的三次跨越,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

■技术自持:增程技术与智能平台的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竞争中,赛力斯选择了一条差异化创新道路——增程+纯电双技术路线。早在2016年行业普遍聚焦纯电路线时,赛力斯便以前瞻视野布局增程技术研发,成为该领域开拓者。2019年,公司率先提出“油电转化率”概念,并将NVH性能纳入增程器核心评价体系,推动行业从单纯关注续航指标转向对综合品质的全面考量。这种技术定力使赛力斯在2024年底交出了一份惊艳业界的答卷——推出全新一代赛力斯超级增程系统,基于“赛翼(C2E)增程架构”与“RoboREX智能控制技术”打造,实现静谧无感、高集成、高效率三大行业领先优势。

这套系统的技术指标令人瞩目:综合油耗降低15%,噪音感知频次降低90%,热效率最高达44.8%,实际效率达到3.65kWh/L(即1L油可发电超3.65度),处于量产增程器领先水平。更值得称道的是,赛力斯增程器业务已与25家行业伙伴达成合作,2024年外供销量超47万台,从单纯的自用技术发展为赋能全行业的解决方案。技术外溢效应的出现,标志着赛力斯已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标准制定者。

赛力斯的技术护城河远不止于增程系统。公司自主研发的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堪称超级智能平台的典范,以“智能安全、多元动力、百变空间、智慧引领”为核心特征,实现了四大突破性创新:

安全创新:基于190多个用车场景开发340多项安全功能,构建起行业首创的“智能安全”体系。

动力兼容:作为行业为数不多可兼容超增、纯电、超混三种新能源动力形式的平台,实现动力系统的自由组合。

软件定义:通过SOA架构实现软件硬件解耦,支持功能持续迭代升级,车辆交付后仍能不断进化。

空间重构: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舱内空间多场景切换,满足家庭出行到商务接待的多元需求。

在智能驾驶领域,赛力斯通过与华为的深度协同,在问界系列车型上搭载HUAWEI AD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实现高速、城区、泊车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这种开放合作的生态思维,使赛力斯在新能源技术自持与跨界融合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正是基于这些硬核技术积累,赛力斯集团才能在2024年成功入选“新质生产力发展案例”,其创新实践获得国家级认可。

■智造基石:全球标杆级智慧工厂

在重庆两江新区和沙坪坝区,三座按照“国际领先标准”建造的超级工厂构成了赛力斯的核心制造基地。这些工厂不仅是赛力斯实现高质量交付的物理基石,更代表着中国汽车制造智能化转型的最高水平。2022年,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赛力斯汽车获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赛力斯的智能制造体系建立在三大超级工厂协同基础上,形成了阶梯式产能布局:

赛力斯超级工厂(龙盛):作为第一座智能化、数字化工厂,主要生产问界M5等车型,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100%。

赛力斯超级工厂(凤凰):2020年启动建设,专门生产问界M7等中大型SUV。

赛力斯超级工厂(龙兴):专门生产问界M9、问界M8及未来高端车型,并率先应用万吨级超级智能压铸单元等前沿工艺。

这些工厂的智能化水平令人叹为观止:5000余台机器人在车间内协同工作,机器人密度位居行业首位;关键工序100%自动化;每台车出厂前需经过400多项功能、4000多条信号交互的自动化测试,100%合格才能出厂。这种制造精度使赛力斯产品不良率降至传统工厂的1/3,工效提升30%以上。

赛力斯超级工厂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构建了“汽车产业大脑”生态下的数字化制造体系。通过物联网、5G、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不同车型混线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柔性化生产、基于全时在线检测系统实时质量监控、数字孪生应用、绿色低碳制造四大智能制造突破。

随着赛力斯超级工厂(龙兴)在2024年初逐步投产,赛力斯工厂比肩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规模。这种产能布局不仅为问界M5、M7、M8及M9等爆款车型的高品质交付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赛力斯进军全球市场储备了充足的制造能力。

■跨界协同:生态融合的创新范式

赛力斯发展历程中最具启发性的创新,莫过于其开创性地打破产业边界,与科技巨头华为构建了“不是所有车企都叫华为合作伙伴”的深度跨界融合模式。这一合作始于2019年,双方围绕技术、产品、渠道三个维度展开全方位协同,彻底颠覆了传统主机厂-供应商的合作范式。

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本质在于:华为进行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硬件技术进行赋能,提供乾崑ADS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能座舱和电驱控制技术;赛力斯则贡献新车研发、智能制造、服务以及创造全生命周期的愉悦用车体验,形成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在产品层面,双方联合设计团队共同打造问界系列车型,华为的智能终端设计理念与赛力斯的汽车工程经验碰撞出全新产品哲学。在渠道层面,问界车型入驻华为旗舰店,借助华为成熟的零售网络和高净值客群资源,迅速打开高端市场。

这种深度协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 “赛力斯速度”:

问界M5:新品牌单车型87天销量破万,创下行业最快纪录。

问界M7:上市后仅51天开启交付,交付周期较行业平均缩短60%。

问界M9:上市三个月即登顶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冠,单车月销突破1.3万辆。

2024年7月29日:问界第40万辆新车下线暨第7万辆M9交付,刷新高端电动车量产纪录。

在销售结构上,问界系列更实现了自主品牌前所未有的突破:2024年问界M9单车均价突破50万元,不仅连续多月蝉联50万级豪华车市场销冠,更在品牌净推荐值(NPS)上超越德系豪华品牌,包揽SUV细分市场冠亚军。这一成就彻底重构了中国豪华车市场格局,证明自主品牌完全具备在高端市场与国际豪华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

这种跨界协同产生的经济效应同样令人瞩目:赛力斯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143.02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451.7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8.49%;净利润从亏损17.29亿元转为盈利59.46亿元。在2025年一季度行业价格战白热化阶段,赛力斯依然实现净利润7.48亿元,同比增长240.60%,展现出较强的抗周期能力。

■链动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样本

赛力斯的转型升级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产生了显著的“产业链带动效应”,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2024年,赛力斯成功入选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案例”,其创新实践被提炼为可复制推广的行业经验。

在2024年太阳岛企业家年会上,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发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实现新跨越》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赛力斯的发展哲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技术变革、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以及推动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向上均具有重要意义。”赛力斯的发展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通过9年新能源探索与前行,4年和华为跨界合作,推出了4款新能源汽车,成功进入高端智能电动汽车赛道。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赛力斯模式为传统车企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其“技术自持+生态开放”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避免了沦为代工厂的风险,又通过开放合作加速创新迭代。在研发上,赛力斯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1.98亿元,同比增长154.9%,其在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累计研发投入近300亿元;在生态构建上,联合华为等科技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这种模式成功解决了传统车企转型中面临的技术路线选择难、资金压力大、人才储备不足等痛点。与此同时,赛力斯推出的“厂中厂”模式,宁德时代、延锋、文灿等合作伙伴生产线直接嵌入赛力斯超级工厂,在这一模式下,赛力斯对供应链进行了优化整合,将其一级供应商数量从原先的约300家集成至100家左右,其中包含了20家世界级的供应链企业。这种“少而精”的深度绑定,形成了一个高度协同、效率提升的制造生态系统,代表了汽车产业组织方式的一种创新思考。

赛力斯对行业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推动了增程技术主流化。2024年,赛力斯增程器外供量达47万台,被25家行业伙伴采用,使增程路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从2020年的不足2%提升至18%。这种技术扩散不仅丰富了市场选择,更有效缓解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和充电设施不足痛点,加速了汽车电动化进程。

■未来挑战与发展建议

站在累计产销75万辆的新起点,赛力斯面临的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价格战加剧;另一方面,跨国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智能驾驶技术竞争白热化。基于实地调研和行业分析,对赛力斯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技术维度:巩固优势与突破瓶颈并重

增程技术持续迭代:在目前3.65kWh/L油电转化效率基础上,向4.0kWh/L目标迈进,进一步提高热效率,降低系统成本。尤其需要优化低温环境下的增程器表现,目前-20℃环境下能耗仍比常温增加35%,有较大改进空间。

全固态电池布局:当前问界纯电车型续航在600-700km区间,与行业领先水平尚有差距。建议加大全固态电池研发投入,目标2027年实现量产装车,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充电倍率提升至6C。

智能驾驶差异化:在华为ADS赋能基础上,构建车云一体训练平台,重点突破复杂城市场景下的决策算法瓶颈。争取到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在封闭场景的商业化落地。

供应链维度:构建安全韧性体系

当前,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构,地缘政治、原材料价格波动与物流不确定性持续为企业供应链带来系统性挑战。在此背景下,建议系统推进多维度、多层次的供应链韧性建设,重点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关键组件多元布局:在维持核心供应商战略合作的同时,积极在电池、芯片、软件等关键领域构建多源供应体系。通过培育和引入优质供应商,提升供应链灵活性,降低单一依赖风险,增强整体抗干扰和快速响应能力。

第二、上游资源协同与备份:重点推进对芯片、锂、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全局规划,通过长期协议、资源合作、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上游企业的协同,提升关键资源的保障能力和成本稳定性。

第三、区域化供应链网络建设:结合海外市场拓展与合规要求,在东南亚、墨西哥、东欧等战略区域建立区域供应链中心或备份产能基地,推进“近岸+本地”供应链模式,有效应对国际政策与物流风险。

第四、智慧供应链与生态协作:推进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增强从采购、生产到交付的全链条可视、可调与可控能力,深化与核心伙伴在预测、库存与物流方面的协同机制,提升整体链系效率与应急响应水平。

国际化突破:从中国领先到全球领先

赛力斯目前海外销量占比不足5%,与国内市场规模形成反差。基于问界系列在国内高端市场的成功经验,建议采取梯次出海战略:

第一阶段(2025-2026):重点突破东盟和欧洲市场,借助华为全球渠道资源,在德国、马来西亚建立KD组装厂,目标2026年海外销售占比提升至15%。

第二阶段(2027-2028):进入北美市场,采取“技术授权+本地制造”模式,与当地车企合作生产,规避贸易壁垒。

第三阶段(2029-2030):完成全球产能布局,在欧盟、北美、东盟三大汽车市场实现本地化生产,海外销量占比超40%。

赛力斯的发展历程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启示。其成功印证了三个关键原则:技术创新是企业立足之本,生态开放是发展加速器,产业链协同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石。面向未来,赛力斯应继续强化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年营收8-10%的研发投入比例;深化跨界融合,将华为合作模式扩展到芯片、AI大模型等领域;同时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带动中国汽车供应链整体升级。

期待赛力斯继续秉持“推动汽车能源变革,创享智慧移动生活”的使命,进一步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在从“中国领先”迈向“全球领先”的征程中,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本文作者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