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范恒光:“长子”的荣光与艰难

发布日期:2019-07-22· 中国汽车报网 葛帮宁 编辑:蔺天子
葛帮宁 编辑:蔺天子

  一汽的故事比《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更壮观。

  1930年范恒光出生在汉口,6岁后随全家迁到浙江宁波乡下生活。1948年从上海陆行中学初中毕业,考入上海国立高机学校。1951年毕业,被华东工业部领导作为留苏培养对象暂留人事处工作。

  1952年末,范恒光到大连工业俄专留苏预备班学习。后因华东工业部撤销,于1953年6月转入一汽俄文班。1954年赴苏联实习,回国后进入一汽生产调度处工作。曾担任一汽轿车厂厂长和一汽副厂长。

  范老认为,一汽为何三年能建成投产,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国家领导人重视;二是全国人民拥护;三是建厂班子非常优秀;四是苏联无私援助。

  2018年5月24日下午,88岁范恒光在其长春寓所接受访谈。

  找我谈解放,我真有些顾虑重重。我虽是老一汽人,1953年开工典礼前到一汽,但我干解放时间不长。1958年开始干红旗,1984年调任一汽总厂,有一年多主要管解放生产。之后又改管轻轿,干到1988年。

  一汽-大众项目谈成后,我被指定为一汽奥迪KD生产项目负责人,在“一仆二主”情况下奔波了5年。

  “一仆二主” 是哈恩博士(Carl Hahn,卡尔?H?哈恩,曾担任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提的,当耿昭杰厂长向他介绍我时,他说,你是一汽奥迪项目负责人,我是奥迪的老板,那么我也是你的老板,所以从今天起你有了两个老板,一个耿昭杰,一个我。这样我就变成了“一仆二主”。

  5年后,我已经62岁,到了退出一线的年龄。1992年末我被派往广东,到与一汽合资的一汽顺德汽车厂协助工作。1994年我在长春办理离休手续,但因该厂引进一批都市高尔夫KD生产,曾一度辉煌,我没能离开。

  到1997年末,我才离开广东回长春,真正过上离休生活。这是我在一汽的大致工作经历,年数不少但大多都跟解放无关。隔行如隔山,因此我真不是谈解放的合适人选,要谈只能滥竽充数。

  但也有好条件。我是一汽建厂前进厂的老职工,现在还是一汽咨询委员,我对一汽比较关注,算是一个活着的亲历者。

  既然要谈,我有些想法。解放是车,单写车意义不大。解放车是一汽的主产品,一汽为生产解放而兴建。谈解放必须先谈一汽,谈一汽显然是比解放大得多的题目,所以我想从一汽角度谈谈我知道的一些事情和想法,而不纯粹谈解放。正像你写《东风》那样,重点写的是二汽成长史。

  

  一汽从1953年开始筹建,迄今已65年。其中,从1953年到1956年是三年建厂阶段。从1956到1986年是解放投产后第一个30年,也是一汽作为我国汽车工业“长子”挑起重担的30年,我把它称之为30年“长子”生涯。

  也有人把这30年称为解放一贯制的30年。但我认为给一汽戴这顶帽子有失公平,这30年一汽从初生到成长,身处风云多変年代,肩负“长子”沉重负担,物质条件极度紧缺,但它坚强地走过来了。

  在改革开放年代,又急起直追完成解放换型和工厂改造重大任务,开启一汽笫二次创业。“长子”生涯充满荣光,也充满艰难。

  1986年后一汽开始第三次创业,主要做轿车,从单一品牌到多品种发展。这些和解放离得有些远。我主要讲前面两段。

  为什么能三年建成

  先说三年建厂阶段。

  一汽从无到有,在远离北京的东北荒原上拔地而起,只用三年时间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年产3万辆载重车工厂,中国第一个生产汽车的基地,确实不容易。这个业绩值得骄傲。

  为什么能三年建成?我认为有四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国家领导重视。

  这可以从项目开始说起。其一,一汽项目是毛主席和斯大林这两个大国的领导人共同商定,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首批项目中的重点。而且斯大林说了,他将全力支持这个项目,像支持斯大林汽车厂那样来建一汽。

  其二,中央为一汽项目专门发文,号召全国人民支持。

  其三,一汽厂址谁定的?周恩来总理。这个项目定在吉林长春有几个好处:离沈阳近,离钢铁基地近,离苏联也近。当时吉林省没有工业项目,周总理高瞻远瞩,一句话就将项目确定在长春。

  其四,一汽厂名和奠基纪念题词是毛主席亲笔写的。

  其五,建一汽时,许多重要问题都由中财委(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陈云同志拍板解决。

  其六,一汽厂长人选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审定。一汽厂长最初是郭力,郭力提出要找比他更合适的人当厂长。这事又很快报送到中央,最终确定饶斌当厂长是毛主席点头的。能受到国家领导人如此重视的项目在当时绝少仅有,这应该是一汽项目能三年建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条件,全国人民拥护。

  一汽项目跟全国人民紧密联系,这跟产品有关,虽然当年汽车不像现在这样成为家家户户的代步工具,但它是国计民生中很重要的运输工具,所以关注度高。这是其一。

  其二,当年中国没有造车能力,满街跑的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万国牌汽车,数量少,价格高。现在要自己造车,老百姓都拥护。

  其三,那个年代人民群众政治热情高涨,对党的号召一呼百应,要钱出钱,要人出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据说当年一汽叫652厂,是与计划投资额度有关,652是六亿五千二百万元的缩写,当年全国总人数是六亿五千二百万人,相当于全国每人出一元钱建汽车厂。

  第三个条件,建厂班子优秀。

  一个企业有没有战斗力,领导班子很重要。一汽三年建厂期间,担任领导班子的人数并不多,党政加一起只有十来人。其中行政七人:饶斌、郭力、孟少农、宋敏之、马诚斋、黄一然,刘西尧;党委五人:顾循、方劼、牛长学、史坚、赵明新。

  这12人并不是同时在一起工作,你来我走,同时工作的基本在10人以下。但应该说,这是60多年来一汽历史上最强的领导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公认的三个核心人物是饶斌、郭力、孟少农。对他们,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谈谈个人看法。

  对饶斌的印象,英俊大气有风度,聪明有前瞻性,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指挥力,是个称职的指挥员、一把手。

  我在纪念饶斌的文章里写过,在斯大林汽车厂生产处实习期间,饶斌到生产处参观并发表即兴讲话,陈祖涛做翻译。他离开后,在场的苏联同志都说,你们厂长真有风度,英俊潇洒,确实是个领袖人物。

  对郭力,我在纪念文章里写了八个字:睿智、豁达、谦虚,求实。1953年末,他到一汽俄文班宣布我和唐云显到苏联实习职务,那是我第一次和他接触。他对我俩怎么去苏联学习做了嘱咐,话不多,但句句精明深刻,是一位资深有才气的领导干部。后来在长期接触中,感觉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工业管理专家,又是品德高贵的干部楷模。

  社会上很少有当着官主动谦让者。郭力当一汽厂长是中央任命的,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当下去,但他感到一汽项目繁重复杂,又地处东北。而他长期在河北一带工作,对东北人事关系不熟悉,开展工作不利,因此一再要求上面再找个熟悉东北且能力比他强的同志当厂长,他当副手。

  当着厂长找厂长成为美谈,这说明他确实是大公无私。建厂初期一汽干部紧张,郭力爱人到一汽后,他坚持不让她参加工作,只搞家务和厂区妇女扫盲等公益活动。他的子女也没沾过他的光。所以我认为郭力是当之无愧的干部楷模。

  孟少农是有真才实学的汽车专家,他为人厚道,襟怀坦荡,不太关心政治。是一汽新老知识分子公认的技术权威和核心。

  我跟孟厂长接触较早。1954年春节,生产处党支部书记丁方同志挑头,带着处里一帮爱闹的年轻人去孟厂长家过节。

  孟厂长爱人在苏联学习,家里沒有女主人。大伙进门就嚷着说想吃饺子,要他出钱我们出力,结果真吃上一顿全虾肉饺子,我们一起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后来一汽干红旗他不太赞成,他主张做东风。

  这三人各有所长,又能真诚合作,相互尊重,组成难得的领导核心,把大家团结起来。

  一汽不光核心人物优秀,领导团队中其他同志也都很优秀。赵明新有很高政治水平,为人厚道,能联系群众,团结同志。

  一汽第一批职能处室和车间(分厂)负责人都很能干,如孟戈非、王少林、李代胜、刘守华、李子政、赵润普、陈子良、王景侠、吴敬业等。

  这些人年轻、有活力,又有实际工作经验,有组织和指挥能力。当时都在一个具体单位工作,以后都成为了汽车行业的重要骨干和领导人。比如供应处处长王景侠,我就听过饶斌厂长对他的表扬。

  建厂时需要大量建材,这些材料从四面八方运来,长春车站和孟家屯车站都是重要集散地。特别是孟家屯车站,大批砖瓦沙石经火车运来,堆放在车站里,又从车站用汽车和马车往一汽各工地运送。工作量非常繁重。

  饶斌厂长说,他常去孟家屯车站,在那里总能看到独臂的王景侠站在高高的砖瓦堆上,指挥搬运工和马车队(当时运送建材主要靠马车)工作,就像军队指挥士兵打仗的将军一样。

  这是一座汽车城

  第四个条件,苏联无私援助。

  一汽是斯大林亲自许诺的重要项目。要建成像斯大林汽车厂那样的工厂,斯大林汽车厂有的一汽都有,斯大林汽车厂能干的一汽都能干。因此,斯大林汽车厂全力以赴,动用全厂力量帮助一汽。

  根据一汽竣工验收总结材料的记录,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有七项:

  一是全部工厂设计的图纸资料;

  二是整套吉斯150产品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

  三是全部工艺设计文件和图纸资料;

  四是80%的通用设备和全部专用、关键设备,抗美援朝后,西方对中国封锁,从西方购买设备根本不可能,只能以苏联名义订货,订完后再转手给一汽。比如格里森齿轮加工设备,都是以苏联名义订货,再转到一汽的;

  五是第一套生产用工装、模具;

  六是派送188名苏联专家到一汽指导;

  七是培训518名中国实习生,从厂长到调整工。

  郭力厂长是以两个身份去的苏联:一汽负责人和实习生。你可以参考《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本书,里面有实习生的详细名单。

  我是这518名实习生中的一员,被派到斯大林汽车厂实习一年。期间深刻体会到苏联无私援助的真实情况。

  比如提供设备,冲压汽车大梁需要大型压床,斯大林汽车厂只有一台,是从美国福特公司买来的旧设备。他们要让一汽也有这样的压床,但苏联没有单位能制造。

  斯大林汽车厂就自己制造这台设备。他们专门盖了一间厂房,制造出来的3500吨大压床比他们自己的都好,无私给了一汽。

  还有管理方面的帮助。我记得郭力曾说过,怎么造汽车我们不懂,怎么管理工厂我们也不懂。汽车有几千种零件,怎么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保证三分钟出一辆车。工厂怎么运作?

  我们实习时,正赶上斯大林汽车厂建厂30年,斯大林汽车厂发动全厂干部,让他们把30年管理工厂经验总结出来,形成“组织设计”。包括工厂的组织机构设置,从工厂设计一直到生产管理,以及具体工作。如生产调度处怎么编生产计划?怎么变更?合理批量怎么选择?都写得清清楚楚,解决了一汽不会管理工厂的难题。

  至于专家指导和接待一汽实习生,斯大林汽车厂真正做到了热情友好,真诚无私的程度。我的感受就像潘承烈说的“一年实习,终身受益,永远难忘”。

  在这些重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现代化的一汽工厂三年建成。建成的不只是一个工厂,还有公用动力、电讯、道路等配套设施和一大批职工宿舍,是一座汽车城。其中,厂房建筑面积363373平方米。修建铁路专线27.9公里。

  竣工时,一汽安装设备7552台。铺设电力管线51204米,铺设工业管道84364米。建宿舍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家属宿舍楼94栋,单身宿舍楼5栋。建成厂区道路5059米。

  建一汽实际总投资6.087亿元,比计划6.5亿元节省4000多万元。一汽建成后确实巍峨壮丽,比斯大林汽车厂更大气更漂亮,达到当年世界先进水平。

  即使是30年后,一汽工厂还得到国际汽车同行们的赞赏。1984年我接待美国克莱斯勒第一个来厂访问团时,团长凌费激动地跟我说,一汽是他在中国看到的真正的汽车制造厂,他为此感到振奋。

  凌费是克莱斯勒公司国际合作部部长,他表示愿意与一汽商讨合作业务。回国后马上发来正式邀请函,双方很快签定四缸发动机技术和生产设备抟让协议。这事充分体现了一汽工厂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随后我在接待德国大众头几位来厂参观访问的专家时,也听到同样的感慨。他们都说,如果早几年看到一汽,大众公司与中国合作的第一个项目一定是在长春,而不在上海。

  回头来看,一汽当年建厂节省4000多万元投资,也留下一些遗憾。

  为何节省?主要是受建国后第一次反浪费运动影响。1955年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重点工程的特殊化》,一汽被点名批评,配图是一汽的大屋顶设计。

  同年6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上,李富春副总理两次点名批评一汽:兴建大屋顶宿舍,擅自提高建设标准等。

  随后饶斌厂长带头做检讨。非生产性建设项目被大量削减,原计划中的厂部办公楼和俱乐部等都被砍掉。同时还减少了一批宿舍。

  厂部大楼没了,各职能处室放到哪里?厂里只有设计处和工艺处有工程大楼,其他几十个职能处和工厂领导都沒有办公室。

  结果厂办、党办、厂长和书记的办公室、生产调度、计划、财会等职能处室就占据铸造车间大生活间楼的二三楼。供应处、协作处安排在车身车间的生活间里。几十个职能处室东一摊西一摊分散得到处都是,工作难免不受影响。

  一汽什么时候才有第一个厂部大楼?包建二汽期间,一汽为二汽培训一大批实习生,专门盖了栋实习生宿舍楼,编号为123栋。培训任务结束后,这栋楼加固改造,成为一汽厂部大楼,但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这么大一个工厂,职工开会,业余生活总得有个地方。1955年10月,由饶斌厂长、赵明新书记和工会主席带领,集合各职能处室和车间职工4000多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力更生修建俱乐部。

  材料通过收集建筑工地上剩下来的砖瓦沙石解决。经过两个多月劳动,建成一个简陋低矮的俱乐部。因为小,职工们都叫它小俱乐部。这是当年一汽惟一能看电影听报告的场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经济情况好转,一汽才建起正规俱乐部,小俱乐部被推平。

  建厂区街心花园也没有基建费用。全厂青年团员在团委书记的号召下,自己动手建成街心花园,定名为共青团花园。

  因减少面积,一汽宿舍从工厂竣工投产开始就很紧张。原计划宿舍应该是一个单元住一家人,因盖得不够,结果除部分干部分到一个单元外,极大部分职工都只能分到一间住房。

  一个两三四居室的单元结果都要住两三四家人,多人共用一个生活间,一个厕所。上厕所得排队,烧煤气炉得抢,一汽宿舍内纠纷不断。以后职工人数逐年增多,宿舍紧张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这个问题在文革期间达到紧张高峰,文革前有两栋后建的宿舍竣工,一栋交给支左的解放军使用,一栋分给全厂最急需住房的职工。

  因僧多粥少,竟然出现一间十儿米的卧室分给两家人住的情况。一间房间里,并排放了两张大床,中间就靠挂一条床单遮羞,真是达到了极度难堪的程度。

  当时已參加革委会工作的老领导刘守华也很无奈。他说,我有什么办法?我只有审批一万元以下零星基建的权力,连盖一间茅房都不够。

  为与职工同甘苦,文革前一汽厂级领导都从标准宿舍搬到厂里废弃的鸡舍居。直到1979年,一汽有了留利政策和自主权后,开始制订大家动手共同解决职工宿舍困难的新办法,允许专业厂和有能力的职能单位,自己盖房子自己使用。

  全厂随即掀起建宿舍的小高潮。1982年达到最大规模,在建面积19万平方米,竣工6万平方米,之后一汽宿舍紧张问题开始缓解。

  远离北京的地方

  这里说一些个人感受和回忆。按时间分为三段。

  第一段,初到长春。

  1953年我第一次到长春。虽然1952年我曾跟随华东工业部副部长马天水在东北参观学习近40天,去过沈阳、哈尔滨、鞍钢、大连、本溪等城市,但没到长春。

  (1953年)6月的一个早晨,我们乘火车到长春站,车站冷冷清清,但卖熟鸡蛋的挺多,而且是串着卖,像糖葫芦那样。这是我到长春后的第一个印象。

  第二个印象,皇宫也能如此简陋。

  薄仪住的地方,当时还没修缮,房子破破烂烂的,院子里荒草丛生。

  第三个印象,工厂在农田里分不清南北西东。

  大客车把我们从老皇宫送到厂区参观,下车一看全是高粱地。

  第四个印象,百货公司只卖百十种商品。

  红旗街上的百货商店是我到长春后逛的第一个商店,店面挺大商品奇缺。大厅只靠墙摆一排货架,上面只摆一种同类商品。一个偌大的厅似乎只卖洗脸盆和热水瓶,顾客很少,冷冷清清。

  第五个印象,白雪皑皑推着电车过大桥。

  1953年末的一天,我从俄文班到绿园厂部大楼办事。那天长春刚下过大雪,到处白雪皑皑,乘电车从西安大路上桥,几次都滑了下来。最后车上乘客全部下车,一起推着电车过大桥。

  第六个印象,一位好厂长。

  1953年冬天,郭力厂长到俄文班找我和唐云显谈话,宣布我俩去苏联实习的职务,告诉我们学习重点。他说,你俩学俄语已经一年,现在可抽出时间到厂里转转,见见你们处长孟戈非,他正忙着编明年生产准备计划。

  郭厂长说话不多,简单明了,两眼炯炯有神,有才气,又很和气。第一次面对面谈话给我留下的印象,他是一位能干的好厂长。

  第七个印象,他也有一双炯炯大眼。

  这是我对孟戈非的第一印象。郭力厂长谈完话后,我和唐云显到厂里去找他,他正在开会,丁方接待我们。丁方说,你们可以进去听,帮着做会议记录。

  因为这份随手写的会议纪要,孟戈非觉得不错,并与我做了一次长谈,从此结下长达一生的,既存长幼之別,又是知己的深厚友谊。

  第八个印象,爱武装的总工女秘。

  当年总工程师孟少农的秘书是天津大学毕业的女学子陈纫秋,后担任二汽副总工程师。她给我的印象是年轻很有活力,有女青年的秀美,又有男孩子的胆量。冬天上下班时穿着军大衣,戴着狗皮帽,看不出是男是女。

  这些是我初到长春时的印象:冷冷清清的车站;分不清东西南北的高梁地;白雪皑皑的冬天;有才能的厂长、总工和处长;年轻有活力的女秘书和肩负国家重大使命的大工程。林林总总,让我感到似乎走进了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第二段,赴苏以后。

  第一个印象,歌词是真的。

  有一首赞美俄罗斯的歌,第一句就是“俄罗斯宽广美丽”。我们乘坐北京-莫斯科列车从满洲里出去后,一直在无边无涯的森林草原里行驶。七天七夜后才到达莫斯科,苏联真大。

  第二个印象,莫斯科好美。特别是红场,真是威武雄壮。

  第三个印象,难忘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们住在斯大林厂小村,这是莫斯科边区,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夜晚在银色的月光下,听着欢乐的手风琴声,景境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样,使人难忘。

  第四个印象,斯大林汽车厂和娃娃科长。

  我在国内见过许多大工厂,见到斯大汽车厂时并不感到惊讶。但这里的人真好,大部分干部都是工人出身,又有业余大学毕业文化。工作经验丰富,又有良好作风。

  他们一般年龄都较大,称我为娃娃科长。一年时间不长但收获很多,我不仅学到业务知识,也学到他们深入生产现场、结合实际、联系生产工人的好作风。

  第五个印象,天堂之梦。

  解放前上海上映过一部电影《天堂之梦》,描述天堂的条件是:世界是美丽的,青年在工作,主妇有新房,但最后却是一场梦。

  我们在莫斯科看到的并不是梦。苏联人生活得似乎更好,他们做到全民免费医疗,住医院还能攒钱。与我一起实习的唐云显,学滑冰时摔成小腿骨折,住院一个多月,不仅沒花医疗费,还省了一个多月的伙食费。

  苏联的今天,就是新中国的明天。这是我在储能中学念书时,戚铮音(解放后才知道她是党员)老师多次给我讲的话,启发我应为此奋斗。这对我影响很大,是我在上海解放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加入地下党的重要因素,在苏联一年实习见闻期间又加強了这一期望。

  第三段,回国以后。

  第一个印象,一汽比斯大林厂更美,更壮观。这是回国后见到新厂的感觉,尤其是中央大道两边的房子甚是气派。

  第二个印象,一汽是个大工厂,也是所大学校。

  全厂员工上班时是厂长和工人,下班后都成为学生和老师,很多人又当老师又当学生。学校从文化补习班到夜大层次齐全,还有各种专业学习班,学习气氛热烈。

  第三个印象,这里有长春郊外的晚上。

  长春郊外夜晚很宁静,长春的夏天绿树荫花香沁人。当年汽车厂区里的居民有个特点,多数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还沒结婚的年轻人,他们忙工作忙学习也忙找对象。花前月下不乏年轻人身影,有歌声也有细语,情景与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相仿。

  因年轻人多,找对象风气热烈,他们需要自己的白马王子和七仙女,当年汽车城里想当白马王子还有明确条件。什么条件?大家公认的是“三员(元)一长”:共产党员、技术员、一百元和科长。

  条件很高,不容易达到。我在出国前沒达到,出国回来后勉强达到,但已有对象,不算圈內人。李刚是标杆人物。“白马王子”条件的好作用是鼔励男女青年积极向上,是女青年找对象的理想条件,也是男青年的奋斗目标。

  第五个印象,为我们的车欢呼。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下线,全厂职工站在中央大道为之欢呼。一汽在欢呼声中结束了三年建厂阶段。

  

  这三个阶段随着時间和环境变迁,我的思想和心态也随之变迁。从长春到莫斯科,又回到长春,就像是从“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又回到 “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只是所回之处变成同时拥有这两种氛围的一汽。

  同时,在中央大道上为解放欢呼的人群也变了,从外地人变成一汽人。我也一样。

  责任与帮扶

  一汽竣工投产以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30年“长子”生涯,它过得怎样?取得哪些成绩?有什么经验?

  1983年7月15日,一汽举行建厂30周年庆祝大会。老厂长饶斌同志做了重要发言,题目是《大家动手,总结经验,实现汽车工业现代化》。

  他针对国家和人民对一汽“长子”提出的三个主要任务"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谈了些看法,用三句话和15条主要经验,概括一汽30年走过的路和取得的成绩。

  三句话是针对三大任务讲的。

  第一句话,出汽车方面,能力翻一番,出车100万辆。

  第二句话,出人才方面,职工5万人,输送1.7万人。

  第三句话,出经验方面,三年学会建厂管厂,学习是伟大动力。

  15条主要经验对一汽30年成就做了概括,讲得很到位,也很亲切,是对一汽人的鼓励和动力。我也认为,一汽在这30年里没有忘记“长子”责任,就像长子那样,为供养家庭,为帮扶弟妹和修身立业努力工作,多做贡献。

  我结合实际工作,再做些补充。这张一汽历年汽车产量图表是我画的。同时,我把30年来国家对一汽的投资金额和一汽上交利税情况做了标注。

  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一汽当年竣工当年出车,以后出车数量逐年上升。中间有几个波折,都与当时国家大势有关。第一个波折是1961年国家经济最困难那年,一汽只生产1146辆汽车。第二个波折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尽管一波三折,也没有改变上升总趋势。1985年一汽年产量达8.5万辆,是设计纲领的2.8倍,总产量超过100万辆,达到122万辆。

  上交国家利税方面(只在几个年度上做了标注),1963年解放投产8年,累计上交国家利税已超过国家投资,具体数字是61828.6万元,国家累计投资金额是51671万元,利税与投资之比是119.7%。

  1985年上交国家利税累计达554482.3万元,国家累计投资金额为72636.9万元,利税和投资之比为857.95%。

  这些数字说明,一汽“长子”多出车、多挣钱、挣钱多交国家的具体贡献。这是第一个补充。

  第二个补充,我用一些项目来说明一汽帮扶国内弟妹和友好国家的情况。

  一是支援朝鲜。

  1957年,一汽刚开工生产就承担了96名朝鲜实习生的培训任务。1962年,一汽为支援朝鲜,建设了一个年产33万个气门嘴和200万个气门芯的生产车间,提供了82台设备和408种工艺装备以及技术资料。

  1972年至1973年,一汽支援40辆红旗CA770三排座轿车给朝鲜,而那两年一汽总共生产红旗CA770三排座110辆。

  二是支援古巴。

  1962年,为援助古巴兴建一个生产汽车减震器和活塞环厂,提供所需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机修工具,以及公用动力设施。

  三是支援阿尔巴尼亚。

  这个项目很大,要给他们包建一个汽车厂。1972年,对外经济贸易部把包建任务交给一汽,一汽为此成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援阿办公室。从图纸资料开始,一汽绘制编写了大量技术文件,承担了2412台设备提供和76台非标设备,22605套工艺装备的制造任务,以及专家指导和实习生培训工作。

  一汽还专门盖了一栋阿尔巴尼亚实习生楼,就在一汽74栋边上。这项工作从1972年9月一直干到1978年,后因世界风云突变,国际关系变化而中止,当时已做到设备调试阶段,但还没竣工。

  四是支援罗马尼亚。

  项目从1973年开始,一汽承担了援助罗马尼亚筹建一个大型冲模制造厂的任务。工厂生产能力为年产1600吨冷冲模,规模比一汽模具厂还大。一汽做了全套工作,提供了从工厂扩初设计、制造工艺、工艺装备的全部图纸资料,派专家协助安装调试各类设备和工艺装备工作。

  五是支援二汽。

  这是一汽最大的外援项目。1966年初,一汽工厂设计处就成立了二汽设计室,陈祖涛是设计处处长,负责二汽工厂设计。

  (1966年)6月,根据一机部指示,把全厂所有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分成三股,由二汽任选一股,抽调去二汽工作。以后又按工作需要,抽调了大批技术工人,总共支援技职干部和工人达4200多人。

  1966年12月,一机部下达包建二汽11个专业厂和2个系统的任务。11个专业厂包括:灰口铸造、可锻铸造、锻造、发动机、车身、车架、车轮、车厢、车桥、底盘零件、总装。

  2个系统是热处理系统和电镀系统。所谓系统,它不只在一个地方,几个厂房都有。比如热处理,发动机厂、底盘厂、锻造厂都有。电镀方面,有镀锌,也有镀铬。

  这11个专业厂和2个系统是制造汽车最重要的单位。包建则要从工厂设计、生产准备、技术支援和培训人员,直到调试投产出合格产品为止,也就是要负责到底的任务。

  工作量很大。这个过程中,一汽还给二汽培养了大量实习生。在一汽大门前还专门盖了栋实习生楼,也就是一汽123栋。

  在包建二汽项目中,一汽承制大批非标设备和工装,其中非标设备318台,组合机48台,各类工艺装备14061套,调整用毛坯195种。

  在产品设计方面,一汽把自己准备换型的新车型140图纸资料提供给二汽。

  为何是30年一贯制?

  第三方面,作为“长子”,你还得自强不息,还得成家立业,还得经营好自己的家。这是一汽被业界批评得最严重的地方

  说一汽产品30年一贯制,对此我想说说。

  一汽不是不努力,不是没出新产品。第一个增加的品种是红旗,大家都很清楚。毛主席1956年4月提出,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汽车就好了。这就给我们增加了动力和压力,1957年5月,一机部给一汽下达试制轿车的任务。

  一汽立即开始试制工作。1958年4月试制了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并在1958年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期间送到北京,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审阅。毛主席亲自试座了东风小轿车。

  同年8月,一汽又试制出第一辆红旗牌轿车,随后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集中力量进行红旗轿车试制定型和批量生产工作。经过近一年努力,1959年9月送了一批红旗牌高级轿车到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祝活动。受到广泛赞誉和热情欢迎。

  以后,又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推出新车型CA770三排座轿车和多种变型车,出了专供毛主席等最高领导乘坐的保险车,并在国家外事活动中受到好评,获得声誉,进入世界最高级轿车品牌行列。

  红旗轿车从1959年批量出车,到1985年累计生产2210辆,有两排座,三排座,有敞蓬和活动蓬的检阅车,救护车以及能防弹的保险车等十余种,基本满足了中央领导人乘用和外事活动的要求。

  但红旗是赔钱的,到停产时累计赔了5000万元。谁支持?解放牌,它承担了红旗亏损的全部任务。

  第二个增加的车型品种是CA30越野车。

  一汽从1957年开始设计试制越野车。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视察一汽时,交给我们两个任务:一是为加强国防建设,要加快生产出越野车。二是,要集中力量支援农业,在东北建一个拖拉机厂。

  当时一汽厂长是郭力。支农方面,马上组织人员到东北各地调研现有拖拉机厂情况,他还带着20多名处级干部到沈阳拖拉机厂参观学习,并留下一个工作组直接帮扶该厂。经过充分调研,向中央上报组建东北拖拉机公司的建议和方案,这是一份有前瞻性的好方案,可惜因遇到多种阻力未能实现。

  越野车从这时快速起步,很快上报年产3000辆CA30型越野车建设方案,指定一位副厂长专门负责越野车工作。1962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此方案。一汽立即开始新建越野车车间,以及配套铸钢、有色铸造等工程。

  1964年7月,越野车厂建成,面积2万平方米,有职工800名,拥有设备352台。当年生产317辆,超额完成国家300辆生产任务。后来越野车陆续改进提高质量,到1985年末共生产8.4万多辆,为国防建设提供装备力量。

  再说说老解放换型和工厂改造问题。

  解放是一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品,要改型整个工厂都得改造。这个大项目不是一汽不想干,当时国营企业的任务就是多挣钱,挣钱得上交,花钱得报计划,上面批。

  文化大革命前,国家很困难,哪有这么多钱给一汽?当时二汽要干也没钱,一汽要换型改造,差不多相当于新盖一个汽车厂,能行吗?所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项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要发展经济建设。1979年7月,国家新出台政策,选一批企业列为扩大自主权首批试点单位,一汽是其中之一。扩大自主权就是利润基数留成和增产留成。

  有这个政策后,一汽上报“一汽技术改造初步设计”方案。1982年8月获批,一汽换型改造工作启动,成立产品换型指挥部,一汽常务副厂长黄兆銮担任总指挥,副厂长胡传聿担任副总指挥,集中领导和指挥换型改造工作。

  到1983年,国家又批准一汽实行利润新增包干制度和折旧基金全额留成新办法,并给国家建设低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汽换型改造有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从这以后,一汽换型改造全面铺开。

  1983年9月,由中汽公司主持,通过一汽CA141五吨载重车国家鉴定,在产品技术指标上达到换型的要求。

  工厂改造加速进行。1986年7月15日,第一批解放CA141下线,老解放逐步减产,9月30日在总线上装出第1281502号车后老解放停产,甩掉30年一贯制帽子。

  1987年7月,一汽换型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被称为一汽第二次创业任务至此完成。从产品换型到工厂改造历时8年,这8年一汽人历承千辛万苦,使出全部知慧和力量。在不停产不减收的条件下完成一项大工程。

  要细说这一工程,我不是合适人选。虽然这一工程最早发起者和领导大多已去世。但有部分重要领导还健在,如李刚、耿昭杰等同志,应该请他们讲讲。

  在改善职工福利上,还发生过一件有名的“免费午餐”事件。国家放开政策后,全厂职工干劲大增,工厂产量和留利金额大幅增长,以徐元存为首的厂领导为鼓励职工积极性和改善职工饮食条件,增强职工体质,决定试行午餐不收费的办法。

  消息传出后,职工们都兴高彩烈非常拥护。但遗憾的是办法刚开始试行,就被中央财政管理部门查觉,马上打电话批评一汽,并勒令立即停止。中央报刊上也刊出批评文章,把这事作为一个国营大企业挥霍浪费国家资金的典型事例。

  一汽接到指令和批评后,立即停止这项福利措施,职工群众对此甚为遗憾。时后不久,大家却发现,在北京许多机关中,包括那些直接批评一汽的单位,都开始实行免费提供工作餐的做法,惟一的区别是他们不叫免费午餐。

  岁月无情,当年跟我一起参加一汽开工典礼的老友,现在大都挂在墙上,当年被称为娃娃科长的我,也已蹲在墙根,等着往上挂了。

  一汽后来30年,不该由我来说。至今一汽已大变样,口号也很响亮: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向世界一流大企业进军。这是现任领导提出来的,挺振奋人心。

  作为一个已在墙根上蹲着的垂垂老者,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荣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