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使用场景,消费者不知如何使用,智能配置研发当以用户为中心
近日,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君迪)发布了2020中国汽车科技配置体验研究(TXI)。这是该机构首次在中国市场发布汽车科技配置体验研究,该研究衡量了汽车用户对26项前沿科技配置的质量反馈和使用体验。
研究结果显示,缺乏使用场景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导致先进科技配置不被使用的主要原因,汽车厂商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需充分将用户需求、学习成本和使用体验等因素考虑在内。记者通过对车主的采访发现,除去“鸡肋”的配置,实用的汽车科技配置会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驾驶体验。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汽车企业需要在对标竞争对手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车主辅助驾驶体验良好 自主品牌装配率更高
江西南昌车主汪燕青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平时用到最多的车内功能是车载广播、电动座椅、天窗、倒车影像、后驻车雷达、遥控钥匙、车门感应启动和一键启停。在这些最常用的功能中,最实用的功能是感应开门。由于汪燕青的车是低配版哈弗H6,因此她希望汽车可以增加智能语音提示车距、智能语音提示车辆故障和保养等科技配置。
根据TXI的研究结果,在中国市场,装配率最高的三大先进科技配置分别为车载智能语音助手(占29%)、循迹倒车系统(占22%)和主动变道辅助系统(占13%)。其中,倒车辅助系统的使用率和满意度均为最高。中国车主倾向于再次装配的十项配置中,有七项是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类配置,其中再次装配意愿最高的三项为:厂商原装行车记录仪(占37%)、倒车辅助(占35%)和倒车横向预警(占30%)。
上海车主丁先生的用车体验和研究报告结果有些相似。作为一个体验派,丁先生的宝马540Li配备了增强辅助驾驶系统。“倒车横向预警和鬼探头预警,我给好评。”丁先生告诉记者,这两个功能“救”了他很多次,虽然偶尔也会有误判导致急刹车,但这个功能让他极大减少损失。“变道预警、车道保持功能不错。在高速上,我会用到动态驾驶辅助中的自适应巡航(ACC)。”丁先生提到,“宝马的ACC在业内评分还不错,路况好的时候使用体验很好,但在路况不佳时,加速减速就不够人性化了。”
提到目前车企对汽车科技配置尤其是自动驾驶方面的宣传,丁先生认为有些“过头”。“千万别相信自动驾驶L2.5这种说法。宝马的辅助驾驶在行业内的测试排名属于第一梯队,但实际应用场景依旧很有限。”他说。
毫无疑问,当下汽车科技配置已经成为车企竞争的方向之一。根据2020年中国科技配置体验研究品牌创新排名,豪华品牌的创新指数得分遥遥领先(586分),自主品牌的品牌创新指数(538分)领先主流国际品牌(535分)3分,主要是由于自主品牌的智能科技配置的装配率更高。
■实际体验与企业营销存在差距
J.D.Power中国区新能源与汽车智能化业务副总裁任洪艳表示:“智能网联是当前全球以及中国汽车行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汽车品牌能否赢得未来的产品竞争。”
不过,研究显示,近五成中国车主(占45%)因为没有使用场景而从不使用某些配置,其中被车主认为“完全用不着”的三项配置分别为移动办公服务(占71%)、安全下车辅助(占53%)和动态辅助驾驶(占47%)。此外,在有意向使用科技配置的车主中,不知道如何使用、需要培训是其放弃使用科技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丁先生持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因为缺乏使用场景和不会使用,而是某些功能被有些企业过分夸大了。”他告诉记者,语音功能只是“活”在广告中,实际上非常不好用。倒车辅助很“鸡肋”,交通环境简单的时候没问题,但在交通环境复杂的时候,倒车辅助不起作用。语音控制和手势控制,除了刚买车时用过几次,后来再也没有用过。对于原厂行车记录仪,丁先生吐槽:“除了隐藏起来相对美观以外,没有任何优势。”
不过,尽管如今科技配置几乎成为车内标配,但依旧有消费者更喜欢开车带来的机械感。北京车主冯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自己的座驾是日系车,比较传统、机械,并且表示自己不喜欢智能车,不喜欢大屏。在她看来,这些智能车的配置都没有意义。
■车企配置开发应用需建立闭环体系
不过,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用不到一些科技配置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车企一方的问题,消费者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出于一些心理,有些消费者在购车的时候习惯去进行比较,但后续并不会用到这些功能。
丁先生认为,由于国内汽车文化尚不成熟,消费者对汽车的实际需求相对有限。打造一辆具有现代感和科技感的汽车很容易,但车企的研发、制造成本有限,基本都得花在硬件上。软件优化费时费力,消费者却感知不出来,实际体验并不好。“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汽车核心硬件不行,但真皮座椅、大屏幕却很精致。在看不见的地方花钱,国内的消费者体会不到。”崔东树说。
那么,车企该如何调整和提升科技配置呢?新能源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要做好新消费趋势下用户使用场景研究,把研究数据科学导入研发设计阶段。此外,产品布局最好形成梯度配置或可选配置。在产品正式上市前,一定要做好上市前调研及用户测试。
作为全球汽车行业领先的数据化服务商,威尔森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企业的科技配置开发应用,应该建立“功能开发—功能评估—功能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
这位人士提到,目前企划人员大多着眼于竞争目标,本着多多益善的想法来堆砌科技配置,既容易造成车主无感,又容易引起产品同质化。因此功能开发要以场景痛点为基石,建议回归消费者的用车场景和痛点诉求。在此基础上,将科技配置打造成面向场景痛点的新技术解决方案,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而不是产生“这项配置听起来很有格调,不过跟我有什么关系”的负面效应。
对于功能评估,要以用户体验为准绳。传统的产品竞争力评估体系以配置多少、水平高低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各项配置功能的实际体验。当前国内汽车消费者更加成熟和理性,过往的用车经验将直接影响他们购买下一辆车的评判标准。为此,应逐步完善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功能评估体系,及时追踪车主反馈,并作为产品改善的依据。功能能够持续迭代升级体验成为关键之处。在智能化大势下,汽车消费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能否常用常新、持续创造价值,成为赢得市场的关键。
他还表示,软硬分离的开发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流,同时也对产品企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应用科技配置时,要在硬件设计上留有一定余量;另一方面,通过OTA软件迭代,确保可靠性的同时丰富功能应用,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驾乘体验。
编辑:黄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