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人事风暴骤起

发布日期:2025-03-10· 中国汽车报网 赵建国 编辑:郭晨
赵建国 编辑:郭晨

汽车行业内的人事变动历来备受瞩目,近期多家车企频繁的人事调整更是吸引了广泛关注。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密集出现人员调动,犹如一场疾风骤雨。这预示着什么?这些变动对车企具有怎样的意义?它们又将对今年的汽车市场产生何种影响?

高层变动接二连三
  近日,周治平调任兵装集团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公开资料显示,周治平曾在兵装集团、长安汽车、一汽集团及东风集团等多家企业担任要职,是极少数在国内三大汽车央企都有工作经历的干部。
  早在2月9日,东风股份便已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东风集团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宜,此次重组可能导致东风股份的间接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保持不变。相关安排尚需经过一系列程序并获得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且此次重组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正当业界对公告中提及的“其他国资央企集团”充满猜测之际,长安汽车也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兵装集团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从车企公告到高管调任,这一系列信息和动作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然而,相关方面除了强调“以公告为准”外,目前并未透露更多信息。对此,有舆论认为这或许是汽车央企整合重组的信号。平安证券指出,近年来央国企的业务整合重组成效显著,这是响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较于以往,近期汽车央国企的人事变动显得尤为密集。除了上述信息外,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集团的人事变动也因其调整规模大、范围广、速度快而备受瞩目。从公司一把手的更迭,到管理层的全面调整,再到企业战略的重新布局,一系列举措的推出,使得这种紧张的改革氛围迅速传递到企业内外。
  2月23日晚,北汽集团旗下自主业务板块之一的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汽车”)发布公告称,陈巍因工作变动已于2月19日向董事会递交辞任声明,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非执行董事等职务。同时,北京汽车建议委任王昊为非执行董事,夏鹏为公司非职工代表监事。此前,王昊担任中原北汽鹏龙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有传闻称,陈巍或将调任北汽蓝谷。
  在北汽集团层面,彭钢将由北京汽车副总裁、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调任至北汽集团,担任营销办公室副主任一职。其原职位分别由李健和王春风接任,前者担任北京汽车副总裁、销售公司党委书记,后者担任北京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
  上汽集团的人事调整动作似乎更为显著。去年提拔三位“70后”副总裁,包括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智己汽车首席执行官蒋峻以及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兼飞凡汽车首席执行官吴冰,被视为上汽集团“向内动刀”的前奏。此次上汽大乘用车板块的人事调整则是“重头戏”,其中不乏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管理者,如新任国内营销部荣威飞凡品牌事业部总监的何明磊。
  在冯兴亚接任广汽集团董事长一职后,去年启动的“番禺行动”将在职业经理人改革的基础上,在中层领导干部中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干部成功竞聘后,广汽集团将对其开展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并以经营业绩指标进行考核。
  此外,刚刚履新奇瑞汽车副总裁、iCAR事业部总经理的苏峻也是一位引人注目的高管。他曾在“米链”上工作,在iCAR V23项目中,苏峻领衔的“智米造车团队”在产品定义和营销方面展现出独到思路,这或许是他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背后缘由耐人寻味
  在众多行业观察家眼中,汽车企业近期的一系列密集人事变动,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中,国有车企的话语权已不复往昔,比亚迪、吉利等民营企业正日益壮大,对国有车企的市场地位构成了显著挑战。“大而不强”成为了当前国有车企的特征之一。
  长江商学院副教授陈晖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无论外界如何猜测,央企、国企改革是党和国家既定的发展方向,汽车企业自然也不例外。”他进一步表示,近期的人事变动和上市公司公告,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改革的信号。特别是在汽车央企层面,国资委于2024年明确提出要对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实施单独考核,旨在通过资源整合,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改变国有车企“大而不强”的现状。在汽车地方国企方面,其内部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尤其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的短短数月内,汽车地方国企积极推进内部改革,人事变动不仅成为其内部改革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支撑。
  这一顶层设计正在逐步落实于具体项目中。2024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推进会,12组26家单位的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其中,在中国一汽、兵装集团、东风集团与中国诚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专业化合作项目中,中国一汽拟投资控股中国诚通所属的力神青岛公司,兵装集团和东风集团同步参与,共同致力于打造国资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推动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汽车央企改革的布局正日益清晰。1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将继续开展新公司组建工作,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央企在重要行业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认为:“观察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加速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汽车企业,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他指出,虽然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汽车产销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汽车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与丰田、大众、Stellantis等跨国企业相比,仍显不足。国内汽车企业面临规模不足、利润率较低以及“出海”能力较差等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重组整合等方式,才能培育出强大的汽车企业,以适应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实际上,上市企业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的净利润总和为488亿元,仅为丰田同期净利润(1253亿元)的约39%,也低于大众集团(795亿元)和通用汽车(421亿元)的利润水平。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在汽车地方国企的人事变动和内部改革中,同样透露出深化改革的决心。“汽车地方国企改革通常也是从优化组织架构、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开始重构。”陈晖表示,无论是上汽集团构建“大乘用车”板块、北汽集团对旗下自主板块的干部重构,还是广汽集团对组织架构的调整以及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等措施,都彰显出一种雷厉风行的改革精神,为汽车地方国企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
  人事调整激活企业
  人事调整在国有企业中掀起了新波澜,这些变动能否为国有企业带来积极影响,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汽车央国企深化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而干部队伍的理念对于推动企业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陈晖强调,在这一轮汽车央国企的人事变动中,众多“70后”乃至“80后”管理者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怀揣着更为开放的理念和更强的改革动力。面对汽车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激烈竞争以及市场环境的日新月异,摒弃陈规陋习,秉持强烈的改革意识,从内部改革入手,优化组织架构,理顺干部队伍,方能应对重重挑战,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汽集团为例,该集团果断决策,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大乘用车”板块,并一次性调整60多名干部,彰显了其改革的坚定决心。同时,上汽集团还秉持改革创新的理念,与智能化领域的顶尖供应商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全新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这一举措与上汽集团以往的传统理念截然不同,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随着汽车国企纷纷投身变革的浪潮,一系列相关举措的推动与落地,都凸显了人事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经理人、干部队伍专业化、竞争上岗等新型用人机制逐渐成为常态,为国企注入了新的风向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汽集团便启动了竞聘上岗机制,并对业绩考核进行了进一步加码,旨在选拔出更具才华和能力的人才。此前,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曾反思“慢”的问题,认为流程和体系都存在不足。竞聘上岗机制正是打破旧有壁垒、激发内部活力的关键举措之一。广汽集团也紧随其后,在今年年初正式启动了竞聘上岗机制,以响应企业内部深化改革的步伐。
  新理念、新架构、新队伍,是推进汽车国企改革新战略落地的关键所在。姚春德表示:“汽车央国企的人事变动将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受益,其影响将逐渐显现。”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洪流中,近期的人事变动旨在使企业在面临多重挑战时能够顺利推进国企改革,减少内部阻力,重构发展战略,并突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转型以及国际化布局。从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选拔干部时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技术或营销背景、有一定成就的年轻干部,这将为车企的智能化、电动化以及市场营销增添更多胜算。
  从国内汽车行业的现状来看,民营车企的迅速崛起给国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国企必须打破传统用人规则,放下身段,积极参与到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去。触达一线用户、转变理念、接受合作共赢等举措,都体现了国企前所未有的变革决心。其中,北汽与华为合作推出享界、上汽与华为合作打造尚界、广汽与华为合作项目启动等,都与人事变动息息相关,无一不在彰显着国企谋变的坚定决心。姚春德认为:“总体上看,此次汽车央国企新一轮的人事变动和组织架构优化,对于推动内部改革、提高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人事变动是汽车国企改革的重要信号,关键在于新管理团队能否立足企业实际推进改革,并平衡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只有抓住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窗口期,加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方能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车市竞争将更加激烈
  民营车企同样也在进行人事调整。以小米汽车为例,汽车部副总裁于立国将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以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汽车部总裁雷军汇报工作。另一位汽车部副总裁黄振宇则继续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和质量部总经理,向雷军汇报。公开资料显示,于立国曾在北汽集团担任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以及极狐事业部总裁等职务。黄振宇则曾任全球知名供应商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并参与了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合资合作的首款车型的生产。在长城汽车方面,独立运营的欧拉汽车也被传出将回归长城汽车体系的消息。2025年2月,长城汽车宣布,哈弗品牌总经理赵永坡将同时负责哈弗和欧拉两个品牌的管理工作。这一举措被外界视为长城汽车正加速推进哈弗与欧拉的整合。
  “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自身产能,强化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这一轮车企改革的共同目标。”姚春德指出。由此可见,不同所有制汽车企业的改革将对2025年的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外部重组还是内部合并,都将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可能会催生出新的市场巨头。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车企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合理的改革举措得以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加速,车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时期。车企改革将加速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推出更多电动车型,进一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从而带动市场需求增长,推动市场结构优化。陈晖提出:“车企改革也会对供应链市场产生一定影响。”改革后的车企可能更注重核心技术的掌控,通过自研或合作开发新的电池、芯片等产品,这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有望加速减少对国外芯片产品的依赖,提升本土供应链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改革,车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得到提升,有望推动中国汽车出口量的进一步增长。
  车企人事改革对2025年汽车市场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涉及市场结构、技术发展、产业链调整以及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等多个方面。陈晖认为:“车企改革的利好效应将逐步显现。”无论是国有车企的兼并重组或混改(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资源、淘汰低效产能,还是中小型国企与民企的整合,都将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这将推动行业集中度提高,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使行业呈现出“强者恒强”的趋势。同时,这也将加速技术创新,可能导致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并推动产业链及供应链的本土化重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