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能源汽车全价值链服务生态 告别投保难、维修贵、不敢买时代

发布日期:2025-07-08·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焦玥 编辑:焦玥
记者:焦玥 编辑:焦玥

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月均销量连续突破100万辆,渗透率稳定站在40%以上,而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200万辆。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之下,新能源二手车车源供给量和交易量也稳步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围绕新能源汽车使用、流通环节的消费痛点、难点与日俱增,且难以破解。显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从研发、制造环节转向全价值链服务生态建设领域。

近日,一场由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机维协”)主办的研讨会,吸引了全国多家主流新能源车企、动力电池制造商和保险公司积极参与,与受邀参会的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保险学会、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相关单位、科研院所,围绕着新能源汽车全价值链服务生态建设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当天,中机维协汽车后市场分会秘书长刘佩文宣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鉴定委员会启动组建工作,同时“新能源汽车全价值链服务生态建设研究”课题正式开题。该课题设置九大研究方向,与会各单位、科研院所、专家受邀参与课题项目研究。

全价值链服务生态建设迫在眉睫

在谈及此时启动“新能源汽车全价值链服务生态建设研究”课题的初衷时,中机维协副理事长高强强调,这是顺应当前汽车业发展需求的紧迫课题,并提出五大时代之问进行展开分析。

一问如何落实全球“3060”战略目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为落实国家“3060”战略目标——即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中国的汽车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千万辆大关,占据全球总量的70%,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无疑在碳减排和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面对日渐壮大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我国也应承担起探索构建一整套覆盖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完善的服务生态,这既然是时代之需,也是时代之责。

二问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如何规范?当前,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重更换、轻维修”现象与电池维修授权体系高度封闭、技术壁垒突出的现实,致使新能源汽车维修陷入“维修成本畸高、维修路径单一”的双重困境,规范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迫在眉睫。

三问保险市场如何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因风险模型滞后面临数十亿级承保亏损,部分车型因出险率显著偏高,导致保费定价与风险敞口严重失衡,直接造成新能源汽车投保难的现实困境。站在消费者角度,即便前一年未出险,下一年保费莫名攀高,还会面临投保难,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四问汽车流通、汽车再制造如何发展?受技术迭代加速、电池性能衰减及新车价格频繁波动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三年期整体保值率不足43%,显著低于同级别燃油车,让消费者陷入“低保值率VS低碳吸引力”的两难抉择。

五问如何助力动力蓄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强力引擎”?当前,动力蓄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保修标准(8年/12万公里)与整车设计寿命(60万公里以上)之间存在显著量级差,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长期使用的需求。

车险、维修、服务构筑发展之需

那么,面对五大“时代之问”,该如何回应?高强以五大“发展之需”,给出解题思路。

第一,如果不彻底解决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将最终影响新能源汽车健康持续发展。今年1月,为进一步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优化产品服务供给,完善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新能源车险在损失补偿、风险减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等要求,同时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

第二,动力蓄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占据车辆成本的40%以上,解决动力蓄电池延保问题,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流通效率乃至电池的循环再利用。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实验表明,在25℃环境下,电池容量前两年下降最快,但需要20多年才会衰减到80%。以目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例,三元锂电池的循环次数为1000次左右,磷酸铁锂的循环次数为3000次左右。按照普通家庭每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一辆续驶里程为400公里的电动汽车,三元锂电池可使用约10年,磷酸铁锂电池的使用周期则更久。因此,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有必要建立延保机制,使其可以享受类似于发动机的质保服务,让消费者购买放心、使用安心。

第三,目前,动力蓄电池维修存在高技术壁垒,缺乏普惠性、透明性,如车企通过加密电池管理系统(BMS)限制第三方访问,未经授权拆解可能触发系统锁死,导致车辆无法启动;车企以“私拆电池影响安全”为由,要求维修必须通过官方渠道,否则拒绝提供质保或三包;电池状态诊断需依赖车企后台数据,第三方维修厂无法获取实时电池健康度(SOH)、内阻等关键参数,增加故障误判风险等,阻碍了二手车交易,因此亟需建立权威的第三方鉴定和维修体系。

第四,为增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应切实优化服务供给、降低消费风险,充分发挥市场化第三方作用。

第五,聚焦“碳价值链”这一突破口,统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助力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价值链服务生态。

搭建维修鉴定标准体系成当务之急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无论是直面时代之问还是应对发展之需,都是当前汽车业和保险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新能源汽车全价值链服务生态建设研究课题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尹凌青指出,新能源汽车全价值链服务生态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着普惠消费者、推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初衷,动力蓄电池维修更换与损伤鉴定标准体系建设课题研究是当务之急,为此中机维协启动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鉴定委员会,服务于该项目的推进工作。

如今,“买得起、修不起”已成为不少新能源车主心中的痛。维修行业人士指出,动力蓄电池一旦出现故障,解决方案往往是整包更换,所需费用占到整车一半甚至更多。有数据显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零整比平均数为49.6%,部分车型甚至超过80%。

近日,有某豪华品牌的电动汽车车主透露,其爱车配装的动力蓄电池遭遇故障,经厂家售后检测,建议更换电池,该电池为外资品牌,更换费用竟高达60万元,几轮讨价还价之后最终报价30万元。不仅如此,不少国内入门级的电动汽车,更换动力蓄电池的价格也几乎等同于新车售价,令消费者直呼遇到“电池刺客”。除了动力蓄电池更换成本高,维修过程中所需的“拆包检测”之类的服务费也居高不下。

中机维协认为,以“普惠型动力蓄电池维修更换与损伤鉴定体系”为产业破局点,通过电池维修扩项、更换减项,提高维修技术标准化,制定修复电池装车标准等措施可以直击售后市场技术壁垒高、维修成本畸高的痛点。同时,行业亟需加快针对电池“CT机”设备、柔性修复设备、具备电池诊断功能的充电检测一体化充电桩芯片等领域的设计和研发进度。保险公司创新按公里数计费的“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延保保险产品”,弥合电池保修周期与实际使用周期的断层,降低消费者对电池衰减的续驶焦虑。国内车企甚至可以效仿欧美企业,在新车质保、官方二手车延保等服务领域与保险公司加深合作,此举有望为保险行业创造上千亿元的新增市场,从而破解承保新能源汽车亏损的现状。

此外,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打造“技术服务+保险保障”的协同驱动模式,将构筑起交易信任的基石,提振新车市场消费信心,提升新能源二手车保值率,当前新能源汽车面临的诸多消费痛点、流通堵点也将随之迎刃而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