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礼包勾勒汽车消费新图景
当消费者考虑更换一辆新能源汽车但苦于全款压力;当4S店返利和补贴迟迟未到,暂时无法赎回银行抵押的车辆合格证;当二手车商因资金周转不畅,难以及时补货,这些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堵点,如今正迎来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优化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撑保障6个方面提出举措,要实实在在地撬动汽车消费市场的齿轮。
随着金融工具与购车需求、产业循环深度咬合,汽车市场将迎来怎样的化学反应?这场金融赋能消费的升级行动,或许隐藏着行业破局的密码。
多维破解消费痛点,释放消费潜力
《指导意见》指出,积极开展汽车贷款业务,综合借款人信用水平、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贷款发放比例、期限和利率,适当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可以说,从购车贷款发放、以旧换新成本、新能源汽车支持等多个维度,直击消费者在汽车消费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有望重塑汽车消费格局,让更多消费者圆购车梦。
以往,汽车贷款政策较为僵化,不少消费者因无法满足严苛条件,被拒之汽车消费门外,或是被迫接受高利息、不合理贷款期限。新规之下,金融机构拥有更多自主调整空间。比如,一位信用评级高、收入稳定的职场人,过去贷款购车可能面临40%的首付比例、6%的利率和3年贷款期限;政策调整后,首付比例或许能降至20%,利率降到4%,贷款期限延长至5年,资金压力瞬间减轻大半,极大刺激了购车欲望。这种灵活的贷款机制,能让更多消费者依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购车金融方案,释放出潜在的汽车消费需求。
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的违约金减免,是此次政策的又一亮点。在现实中,消费者想要置换新车时,常常面临车贷未还清,提前结清需支付高额违约金的困境,这严重阻碍了汽车更新换代的步伐。《指导意见》鼓励减免此类违约金,降低了消费者置换成本。假设一辆旧车剩余车贷10万元,提前结清需支付3%违约金,也就是3000元。以往,这3000元成为消费者换车的额外负担;如今,这笔钱得以节省,可用于新车购置或其他用途,大大激发了消费者参与汽车以旧换新的热情,推动汽车消费市场加速流通。
对于青睐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指导意见》也带来了利好。《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对绿色智能家电家居生产和消费的金融支持,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质效。
业内人士认为,条款虽未明指汽车,但也释放出其强化对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技术金融支持的信号,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有可能获得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更高的贷款额度或者更便捷的贷款流程。这不仅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资金门槛,还让“绿色出行”变得更加经济实惠,引导更多消费者投身新能源汽车消费浪潮,助力汽车消费结构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激活产业链金融服务 助力行业升级发展
除了为消费端带来显著利好,这一政策在产业链端同样透露出积极的信息,为汽车行业全链条的顺畅运转与升级发展注入动力。
“鼓励金融机构多渠道、多方式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从贷款额度上看,金融机构会积极开拓资金来源,加大对汽车以旧换新贷款业务的投入。以往消费者进行汽车以旧换新时,受金融机构资金规模与风险考量制约,贷款额度常无法满足需求。如今,资金支持力度增强,信用良好、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贷款额度有望从车价的70%提升至80%,甚至更高,极大地缓解了购买新车时的首付压力,使更多消费者有能力实现汽车升级。
贷款利率也会因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而降低。为在以旧换新业务中吸引客户,金融机构会主动优化利率。而且,金融机构还会依据消费者信用、旧车价值等实行差异化利率,信用优质者能享受更低利率优惠,进一步降低还款负担。贷款期限也将更加灵活多样。除常见的3年、5年期,金融机构可能推出6年甚至8年期产品。对于收入稳定但还款能力有限的消费者,较长贷款期限可显著降低每月还款金额。
在贷款流程方面,金融机构借助科技与合作优化服务效率。过去,汽车贷款申请需消费者提供大量纸质资料,审核流程繁琐、耗时久。如今,金融机构与二手车交易平台、汽车经销商加强合作,实现数据共享,部分申请信息可自动获取,无需消费者重复提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金融机构能快速评估消费者信用与旧车价值,审批时间从过去的几天缩短至一天甚至几小时。
“加大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旧家电回收及家电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生活必需品保供相关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这一条款,也对汽车产业有间接促进作用。加大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信贷支持,能让这些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提高回收拆解效率与能力。当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环节更加顺畅,二手车流通链条也会随之更加畅通。一方面,消费者旧车处理更便捷、价格更合理,能提升他们换购新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二手车市场活跃度提高,会促使新车市场也更加活跃,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汽车行业整体发展。
多领域联动 拓展汽车行业想象空间
《指导意见》涉及文旅、娱乐体育、新消费产业,以及应对老龄化等方面的政策,与汽车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自驾游已成为热门出游方式。《指导意见》支持文旅消费,促使各地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风景优美的小众景点被深度开发。这直接刺激了消费者对适合自驾游车辆的需求,SUV、MPV等空间大、通过性强的车型备受青睐。
车企为契合这一趋势,会加速相关车型研发与升级,优化车内空间布局,提升车辆越野性能与舒适性,如增加车载智能导航、娱乐系统功能,让旅途更便捷、有趣。同时,金融机构针对自驾游爱好者推出专属购车贷款,低利率、长期限,减轻消费者购车资金压力,鼓励更多人开启自驾文旅之旅,带动汽车消费市场。
娱乐体育产业中,汽车赛事作为极具魅力的板块,正不断走进普通民众。《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娱乐体育消费,汽车赛事活动愈发频繁,赛事级别也渐趋丰富,激发了民众对汽车运动的热情,还促使车企加大高性能汽车研发力度,将赛事中的先进技术更快地应用到民用车型上,提升汽车整体性能与科技含量。
从赛车的轻量化车身设计到高效动力系统,都可能成为普通汽车升级的方向。消费者为追求速度与激情,对高性能汽车的需求随之增长,金融机构顺势推出针对高性能汽车的特色金融方案,如灵活的首付比例、定制化还款计划,促进高性能汽车的市场推广。
新消费产业聚焦绿色、智能、健康等领域,与汽车行业智能化、新能源化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指导意见》助力新消费产业,为汽车行业新技术研发注入资金。车企在自动驾驶、车联网、新能源电池技术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升级,从辅助驾驶迈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安全的出行体验的同时,金融机构也为消费者购买智能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优惠贷款,降低购车门槛,进一步扩大此类汽车的市场份额,加速汽车行业向新消费产业靠拢,实现产业升级。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群体出行需求逐渐受到关注。《指导意见》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举措,会间接影响汽车产品布局。老年消费者对出行安全性、舒适性要求高,车企开始针对性研发适合老年人驾驶的汽车,优化车辆内饰设计,采用大字体仪表盘、高对比度按键,方便老人操作;增强车辆安全配置,如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等,保障老人行车安全。金融机构也应为老年消费者提供专属购车金融服务,考虑到其收入特点,设计较低月供、较长还款期限的贷款产品,满足老年群体购车需求,开拓新的汽车细分市场。
政策组合发力 为汽车消费注入动能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已密集出台多项金融政策提振汽车消费,从以旧换新到信贷支持,多维度为汽车消费市场注入动力。
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明确鼓励金融机构聚焦汽车等重点消费场景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
这一政策直击汽车消费中“旧车难处理、新车购不起”的痛点,推动金融机构针对汽车以旧换新设计专项产品。例如,部分银行推出“旧车估值抵扣首付+新车分期让利”组合方案,旧车经专业评估后可直接冲抵新车首付,剩余款项享受低于常规利率1~2个百分点的分期优惠,让消费者换车成本显著降低,有效激活了置换需求。
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这一政策为汽车消费信贷松绑,促使金融机构放宽购车贷款审批尺度。
此前,部分收入不稳定的灵活就业者常因还款能力评估严格被拒贷,政策出台后,多家银行将网约车司机、自媒体从业者等群体的经营流水纳入还款能力考量,此类人群购车贷款通过率提升约30%,同时贷款期限可延长至5年,月供压力减轻近四分之一,让更多新市民群体能够跨越购车资金门槛。
3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该政策推动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向精细化、场景化升级。一方面,金融机构与汽车经销商合作推出“线上预审+线下秒批”服务,消费者通过手机上传资料即可完成贷款预审,到店选车时最快1小时就能完成放款,大幅缩短购车流程;另一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推出“电池分期”特色产品,将车价与电池费用拆分,电池部分享受零息分期,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购车初期支出,推动绿色出行消费增长。
这些政策形成了“以旧换新金融支持+信贷投放扩容+消费金融提质”的组合拳,既降低了汽车消费的资金门槛,又优化了服务体验,精准对接了不同群体的购车需求,为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步推进纠偏行动,与政策良性互动
在政策持续释放利好的当下,汽车金融行业亦同步推进纠偏行动,形成双向发力的良性态势。
随着车市内卷从价格竞争转向金融比拼,“零首付”“套路贷”“高息高返”等乱象一度轮番登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部分机构以“返现3%”、“利息先返后收”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实则通过隐性收费、后期加息等手段将综合成本抬高至年化15%以上,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套路,既加重了消费者负担,更让汽车金融沦为牟取暴利的工具,持续透支行业信誉。在此背景下,车贷业务纠偏行动与行业自律公约的落地,正推动汽车金融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深耕,为汽车行业释放持久价值。
各地银行业发布的汽车消费金融业务自律公约,成为斩断乱象的核心抓手。公约不仅明确利率上限、禁止捆绑销售、统一收费标准,更针对性打击“高息高返”套路,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返现,所有费用须纳入综合年化成本统一核算并公示,且综合利率不得突破LPR基础上±1个百分点。
同时,公约严禁“首付贷”、“尾款气球贷”等违规产品,要求金融机构公示贷款全流程费用明细,让消费信贷彻底脱离“暗箱操作”,回归透明化、合规化轨道。这种集体自律不仅逐步修复消费者信任,更倒逼机构从“玩套路”、“拼返现”的歪路转向“比服务”、“优体验”的正途,推动行业竞争逻辑实现根本性升级。
金融与汽车业的深度融合,正迎来从政策破冰到行业规范的关键转折。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行业自律筑牢根基,汽车金融将真正成为激活消费的“引擎”。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滋养下,汽车市场有望实现销量回升,更将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