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无人配送闭门研讨会”:呼吁道交法修法新增“功能型无人车”类别

发布日期:2025-07-25· 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刘晓烨
编辑:刘晓烨

7月23日,为推动无人配送产业突破规模化商用瓶颈,由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办,清华大学-美团数字生活联合研究院、深圳市智能网联交通协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无人配送闭门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政策、产业、学术、法律、金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无人配送规模化商用面临的法律身份界定、监管机制、生态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从技术产业化角度强调了无人配送的战略意义:“无人配送系统经过产业各界共同努力,已经到了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我们有一个共识——无人配送是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车辆发展过程中,经过大家探索最具潜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场景。我们应进一步凝聚共识,大力推动其发展。”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表示,中央及国家层面近期密集出台支持政策,为无人配送产业注入强劲动力。他指出,2025年国家邮政局出台文件将支持无人配送规模化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列为重点任务,政策导向正从“试点示范”加速转向“规模化落地”。这亟需地方政府与企业协同破解路权瓶颈、提升运行效率,切实推动无人车规模化商用,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

据主办方披露的最新产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03个城市开放无人配送车辆路权,覆盖超过80%的主要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无人配送车保有量突破6000台,较2024年增长超50%;应用场景覆盖快递、即时配送、商超零售等100余类,累计完成订单交付量超1亿件。

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路权”已成为制约规模化运营的核心变量。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副总经理王璐表示,“法律身份的模糊、地域供需的错配以及交通管理的冲突,深刻影响着末端配送产业的规模商用进程。因此,推动国家与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相关立法、加强跨部门协同至关重要。当前无人车法律身份模糊和监管碎片化问题,构成了规模化落地的最大瓶颈。”

针对产业发展痛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推动相关立法具有必要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郑飞表示:“无人配送作为新业态,长期处于监管空白状态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与会专家主张分层级推进立法工作,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层面明确其定位和上路合法性。

对外经贸法学院副教授孔祥稳表示,制度设计要考虑对产业的影响,在产业没有完全定型,发展迭代比较迅速的情况下,立法思路应该尽量考虑减少对产业模式和技术路径的直接干预,给行业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应秉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制度设计积累经验。

研讨会上深圳交通局智慧交通处相关负责人曾乾瑜分享了深圳在无人物流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全域开放+动态调整”模式。2025年,深圳率先提出共建“无人物流测试阶段2.0时代”,推出“4123”目标举措及“六个必须”“五个统一”的规范要求,全面推动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规范化、商业化、网联化发展。深圳探索并落地了全国领先的“公交+物流+无人车”融合创新模式。

该模式充分发挥公交公司在场站资源、网络管理体系,人员体系的优势,通过“网格化场站管理”,将无人配送车的充换电、停放调度、应急保障等需求整合纳入日常巡检体系,实现统一管理。目前,全市累计落地近400台车,开通线路670余条,已实现全市车辆标识统一,车辆运行数据的全量接入,目标年底落地1000台规模。深圳的探索为构建功能型无人车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美团副总裁、无人车业务部总经理夏华夏对无人配送产业有着坚定的信心,自动驾驶是美团长期科技战略。相较于计划性配送,即时配送场景对时效性与调度能力的要求呈指数级提升,需持续优化车辆动态响应、路径规划及高峰承载力等关键技术。

“得益于京深两地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美团无人配送得以常态化测试。”夏华夏表示。据悉,北京与深圳正探索不同车辆性能、算法能力与道路通行规则相匹配的分级管理体系,在产业发展与规范监管间实现平衡。这一举措将为行业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作为行业重要推动者,美团无人车将联合生态伙伴构建城市级无人配送网络,通过提升跨区渗透率与系统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助力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深度融合。

本次研讨会汇聚众智,凝聚合力,为破解无人配送规模化商用痛点、构建可持续产业生态提供了关键思路。在政策、技术与产业生态的协同推动下,中国无人配送产业有望在全球自动驾驶竞赛中持续领跑,加速开启智慧物流的新时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