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营:中国车企海外市场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7月,纯电动汽车出口14.1万辆,环比增长8.3%,同比增长83.6%;插混汽车出口8.5万辆,环比增长12.9%,同比增长2.2倍。1-7月,纯电动汽车出口83.3万辆,同比增长50.2%;插混汽车出口47.5万辆,同比增长2.1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外海快速发展的同时,“价格战”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上演,甚至引起海外市场的反弹。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技术业务部车船处副处长于德营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竞争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可能会起到突破市场的作用,但也为长期发展埋下潜在风险。
《中国汽车报》:今年以来,中国汽车产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海外价格战引起相关市场关注的事件持续发酵。证券调研机构BIMB Securities Research的调研报告称,中国车企在马来西亚正围绕价格进行“内卷式”竞争。中国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为何会吹至海外?
于德营:短期来看,这种方式激活了贸易活力,汽车企业销量增长,消费者得以以较低价格购买汽车,但长期来看存在诸多隐患。如,保修期通常从初次登记之日起计算,因此可能没有实际覆盖。此外,一些汽车仍然有未偿还的贷款义务或不明显的所有权历史,这可能会给新车主带来潜在的法律和财务问题。通过非官方渠道销售的车辆,还可能对车辆注册和保险造成困难。
从国内外对比看,国内汽车市场进入市场缓慢增长阶段,且众多汽车品牌竞争激烈,政府“反内卷”政策旨在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差异化方向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导致全行业受损。而海外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相对较低,中国品牌处于培育海外市场和抢占份额的关键初期,需要快速建立知名度、吸引早期用户、扩大销量基数。
从政策层面看,海外一些地方政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纯电动车实施零进口关税,并通过路税减免、购车补贴等政策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目前国内车企在海外销售的汽车溢价普遍较高,即便降价后仍能保持较高利润率,这种“政策红利”为中国车企降价提供了一定操作空间。
从竞争形势看,东南亚被视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在燃油车时代,东南亚市场长期被日系品牌主导,其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极高,中国车企为突破这一格局,普遍采取“以价换量”这种最直接的破局方式,虽短期压缩了利润,但能快速锁定市场份额。
从消费特点看,东南亚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且电动车接受度尚处培育期,消费者购车时优先考虑性价比而非品牌溢价。国内车企通过将价格拉入本地品牌竞争区间,可快速建立“高性价比”的市场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将电动汽车纳入主流消费选择范围。
《中国汽车报》:您怎么看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的这种价格战?
于德营: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降价策略,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决策,既体现了市场竞争的必然逻辑,也暴露出部分企业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等)长期被本土品牌或日系、欧美品牌垄断,并建有完善的供销服体系。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国际领先,产业链发展趋于完善,产品生产成本较国外企业也有显著优势,但由于中国汽车尚未在海外形成广泛品牌认知,导致本土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识仍停留在“性价比”而非“技术溢价”。中国车企若想快速从存量市场中抢占份额,通过降价将产品价格拉入主流消费区间,与日系、欧美品牌燃油车具有同等竞争力,才能让消费者尝试购买。这种策略类似早期日系车进入美国市场时的“低价换份额”做法。
从惯性思维角度看,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价格战、内卷式竞争等问题,车企已习惯将“以价换量”作为应对市场波动的万能工具,对品牌溢价的重视不足。当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时,面对陌生的竞争环境、有限的市场增量窗口期以及强大的竞争对手,容易忽略品牌溢价空间或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差异,而直接复制降价这类短平快的行为。这在逻辑上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亟须进一步改善,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报》:价格竞争对中国车企海外市场的发展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能会给中国汽车的海外市场开拓带来哪些风险?
于德营: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其既有短期市场突破的积极一面,也暗藏长期发展的潜在风险。
从短期积极影响看,在一个新兴产业或新兴市场的培育期,价格往往是比品牌更关键的决策因素,我国汽车企业凭借显著的价格优势,可迅速将电动汽车价格与燃油车对齐,加速消费者从观望到 购买的转化,从而提升海外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实现从陌生品牌到大众品牌的跨越。这种短期销量增长能为后续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布局争取时间并夯实市场基础。例如,在东南亚市场,中国电动车凭借10%~20%的价格优势,2024年市占率从5%跃升至18%,远超欧美品牌的增长速度。
从长期潜在风险看,一方面价格竞争若长期持续,容易让海外消费者形成中国车等于低端车的刻板印象,而非技术领先、品质可靠的品牌认知,这种认知一旦固化,将极大制约品牌向中高端市场升级。同时,过度降价会使车企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难以投入资金用于海外本地化研发、供应链建设、售后服务网络等长期竞争力领域。另一方面,如果多家中国车企在同一海外市场展开价格战,容易陷入竞相降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全行业利润下滑,资源浪费在内耗而非创新上。此外,海外市场对价格倾销的敏感度远高于国内,中国车企如果持续降价,可能被当地政府或竞争对手视为不正当竞争,进而引发反倾销调查、关税壁垒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