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小米造车,雷军造势
还未量产的小米汽车,已深谙汽车品牌营销之道。前不久,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推特上发帖称,当电动汽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全球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小米汽车成功的惟一途径是成为行业前五,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
八字还没一撇的小米汽车凭此举又成功吸引了不少流量和关注度。毕竟,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中,只有排名第一的丰田集团以1050万辆达到了破千万辆的成绩,排名第二至第五的分别为大众汽车888万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768万辆、现代-起亚汽车集团687万辆和通用汽车600万辆。如今,当造车新势力中一骑绝尘的特斯拉还在尽全力冲刺15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时,雷军此言一出便让不少看客觉得“这个目标定高了”。
按照小米汽车公开的规划,2024年将成为其重要的关键节点:首车下线并实现量产;自动驾驶技术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相对于“蔚小理”等已经慢慢站稳脚跟的造车新势力,还未真正站上起跑线的小米汽车,需要考虑的不仅是首次亮相能够给市场带来多大的惊喜,还需要考虑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打造多深的“护城河”。换句话说,小米汽车要做到“在进攻中防守”。现如今,考虑小米汽车自身的优劣势,按照当下的种种布局,在为期两年的倒计时内,采取“造车先造势”或许不失为上佳的营销策略之一。
小米造车,入局还是有点晚了。一方面,这意味着竞争对手多、打入市场难;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行业可借鉴的经验较多,能少走弯路。不难看出,在雷军向各大友商“取经”后,刚入局的小米就开启了造车3.0时代——不同于此前入局者在资质、工厂、竞争亮点等方面的反复横跳,小米汽车直接确定了清晰的路径和规划,用横向布局产业链和纵向布局生态链打入新能源汽车决战的智能化下半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雷军作为资深创业者所具备的市场破局者的思维。
根据此前的公开信息,在资金、工厂、人力、产业投资等基础布局方面,小米汽车都做好了准备。资金方面,首期投资额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为100亿美元;采取自建工厂的模式,分两期在北京亦庄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组织架构上,小米汽车由雷军本人带队,自动驾驶领域已经组建了超5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提交了超300项专利申请,其中90余项正式获得授权,涉及自动驾驶、充电系统等方面;投资的100余家产业链公司中,有40多家都与汽车产业相关。
雷军直言,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这一点在小米针对汽车领域的投资动作上多有体现,小米汽车在8月还发布了自动驾驶最新成果,并透露针对自动驾驶领域的首期研发投入有33亿元。可以说,小米不断投资零部件企业打造“护城河”是长远考虑,那么全栈自研自动驾驶则可以达到打入市场效果最大化。
不过,小米面临的挑战,除了目前市场上的众多对手,就是自身的落地能力。针对外界对小米汽车的种种期待,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小米工厂建设进度晚于预期,工厂尚未封顶,很快竣工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打造智能化差异方面,小米汽车能否围绕用户需求,打造属于自己的汽车系统,目前还是一个疑问。此外,凭借小米对国内消费者多年的接触与研究,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带入到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根据最新消息,小米汽车确定将禾赛科技作为激光雷达供应商,并采用宁德时代麒麟和比亚迪刀片电池方案。而雷军年产1000万辆的目标,并没有定下具体时间。暂且不论目标能否实现,这一幕却似曾相识。2021年第二季度,在小米手机即将发布10周年之际,小米销量超越苹果晋升为全球第二,成为小米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连续创业者习惯将上一次的经验运用到下一次创业中。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出水方看两腿泥”。不过,当行业内将目光都聚焦在小米汽车身上时,雷军的营销目标已达到,接下来还需脚踏实地做产品,靠产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