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皮卡解禁不应止于放开进城限制

发布日期:2022-12-0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李亚楠 编辑:李卿
记者:李亚楠 编辑:李卿

今年以来,国内皮卡市场政策暖风频吹。随着国务院先后三次发文提出放宽皮卡进城限制后,多地快速响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掀起了皮卡解禁的热潮。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0%的地级市对皮卡车型完全解禁,近20个省会城市开始放开皮卡进城,包括重庆、天津、上海等直辖市也放宽了皮卡通行要求。由此可见,皮卡解禁已是大势所趋。
  但需要正视的是,放开进城限制只是第一步,在皮卡解禁的道路上,仍有诸多现实的桎梏亟待打破:一是一线城市皮卡解禁仍存在很大阻力;二是皮卡在用车层面身负层层枷锁;三是中国皮卡文化处于初期阶段,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固化认知需“解冻”。
  必须承认,自2016年皮卡解禁试点工作开启至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15日,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解禁城市已达286个,占比达85.12%。多重利好因素叠加之下,皮卡解禁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正呈现出解禁力度大、解禁区域由点状城市发展为成片解禁、解禁城市等级提高的特征。
  不过,综合目前各省市区的政策来看,设置附加条件并非完全解禁的仍占多数,存在限制车型或燃油形式、限本地号牌、设置通行时段等情况。与此同时,部分特大城市出于交通拥堵、环境保护、城市形象等方面考虑,迟迟不愿推进皮卡解禁工作,比如北京市皮卡限行范围从五环路扩大至六环路。
  除了针对皮卡进城的管控措施仍有放开空间之外,皮卡在用车层面也面临诸多政策限制。比如按照规定,皮卡使用年限在10年以内,必须每年年检一次,而且针对皮卡的年检流程比乘用车复杂;当使用年限达15年或者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时,车辆须强制报废。此外,节假日无法享受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高速公路限速、收费与货车保持一致等问题,都给车主的实际用车带来了不便,让潜在消费者对购买皮卡心存顾虑。
  皮卡之所以遭遇这些不公平待遇,皆因其“货车”属性仍在。事实上,如今大部分皮卡产品已经向乘用车看齐,今年5月,《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正式生效,更是让皮卡迈出身份转变的第一步,以“多用途货车”的身份独立存在,多个城市也参照此标准制定解禁落地方案。但由于各地标准并不统一,在管理层面,皮卡在不少城市的待遇依然与轻型货车等同。
  这也表明,即便很多城市放开进城标准,但如果没有在路权、车辆管理等配套政策上同步调整,皮卡依然难以真正实现“自由”。而存在的种种束缚能不能放开、怎么放开,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科学、合理且人性化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各城市根据实际用车情况和不同车型落实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促进皮卡大发展。
  笔者认为,在政策解禁的大方向下,除了要优化相关政策、不断改善皮卡用车环境外,传统消费理念和固化的认知也亟需被打破,这也是关乎皮卡市场扩容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皮卡企业逐渐意识到,国内皮卡文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发展,于是纷纷借乘用化契机“破冰”,皮卡产品逐渐摆脱过去粗糙的工具车形象,呈现出高端化、乘用化、多元化的全新形象,这也让消费端对皮卡的越野属性、多用途属性有了一定认知。不过,皮卡文化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的皮卡文化,同时深入市场,洞察消费者需求,持续推进皮卡品类创新、拓展客户群体规模,推出更多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此外,在“新四化”趋势下,皮卡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加快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与此同时,也需要全行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共同创新,实现中国皮卡文化的提升。
  总的来看,皮卡解禁的政策暖风叠加供给端发力和消费端的变革,极大地鼓舞着市场的信心,也让汽车行业充满期待,希望皮卡成为下一个增长亮点,成为具有百万级扩容潜力的汽车品类。在笔者看来,冰封已久的皮卡市场距迎来融冰时刻尚需时日,但相信破冰之后,定能激活皮卡市场这“一池春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