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滴滴回归 新阶段需要新打法
“消失”563天后,滴滴归来已半月有余。在这563天内,滴滴经历了所有小程序、App下架,七部委进驻,宣布在美国退市,被罚80.26亿元,关停橙心优选等一系列“至暗时刻”。
2023年1月16日,滴滴出行发布微博称,经过一年多的全面整改后,经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复新用户注册。随着监管的“靴子”落地,滴滴已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在这半个月时间内,滴滴开始在网约车市场发力,不仅试图优化政策留住现有司机,而且在努力召回老司机、培养新司机,意欲“收复失地”。
不过,没有哪一个市场是一成不变的。如今中国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不是563天前的模样。滴滴重新归来,面临着网约车市场格局与竞争方面的变化与不变。
在市场格局方面,从整体来看,即使“消失”563天,滴滴依然是网约车市场的老大,只是霸主地位不如从前。经历了网约车市场的早期“厮杀”与“跑马圈地”,滴滴先后和快的、优步合并,奠定了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霸主地位,市场份额超过90%,一度引发垄断质疑。而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29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而在滴滴下架前,即截至2021年6月30日,这个数据还是236家。根据易观分析的数据,在这一年半内,滴滴出行的市场份额已经从最高时的90%下滑到70%~80%。
在竞争形势方面,滴滴“缺位”期间,网约车市场展开了更加充分的竞争,第二梯队依旧在蓄力,市场生态也有所改变。借着滴滴下架,出行领域第二梯队的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抢占市场份额。2022年,不断有出行平台融资将上市的消息放出。而这个“窗口期”,也成为各家企业拉开差距的契机。从目前的行业格局看,第二梯队的企业如曹操出行和T3出行等趁机发力,聚合打车平台如美团、高德、腾讯、华为等都已经入场。而在去年12月,面向乘客、与网约车平台公司共同提供服务的平台(俗称“聚合平台”)完成的订单数已经有1.31亿单。
随着网约车市场迎来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规范,出行市场的竞争规则已发生改变:不同于之前烧钱抢夺用户的时代,现在更加注重安全与合规。滴滴事件的“画外音”正在于此:网约车市场从此前高速扩张到如今,垄断不可取,合规是重点;监管之下,企业还是有“合规之后即可松绑”的机会。当下,无论是用户安全、运营规范还是数据安全等,网约车正在全链条各个方面接受监管,日趋规范。
“滴滴在一个很纵深、立体的行业,这里有就业、环保、人的幸福指数;有跟互联网相关的大量应用,包括地图、支付;有司机生态维护,比如保险、买卖车等服务,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这是此前滴滴负责人柳青曾经对滴滴所处位置的描述。随着滴滴出行回归,其他网约车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难度会有所增加。对于滴滴来说,要坐好网约车市场第一的位置并不容易。在如此长的产业链中,规模既是优势,也是壁垒。当下网约车市场基本难有新增量,更多是存量精耕细作。对于滴滴来说,如何发挥好平台的作用,做好用户端和消费者端的服务,是从规模运营走向精耕细作的必经之路。当其他竞争对手还在寻求扩大规模之时,滴滴注定要走差异化竞争,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此外,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网约车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自动驾驶服务日益走向台前,出行服务与汽车产业新技术的融合在逐渐加深。目前,包括滴滴出行、曹操出行、百度等众多企业已经在布局这一赛道。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落地,数千亿元的网约车市场规模以及数亿级的用户群体,将会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场景。
站在未来看现在,滴滴事件将是行业走向规范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今,在疫情防控放开、出行恢复正常的大背景下,网约车市场需求将迎来增长,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内卷”的网约车市场已开始走向竞争的下一个阶段:在监管合规之下做好当下生态,还要关注技术发展对整个业态的冲击,在仰望星空之时更要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