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以打压替代竞争得不偿失
9月13日,在慕尼黑车展结束后仅仅3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便在欧洲议会发表任期内最后一次“盟情咨文”时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她认为,“巨额补贴”使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更低,而这正在“扭曲欧洲市场”。随后,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也表示,如果欧盟的调查证明中国电动汽车存在大规模违反竞争规则的行为,“我们当然必须采取行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所回应的那样,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基于我国汽车企业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果,是行业和企业通过艰苦努力、凭借自身实力赢得的竞争优势,并非是拥有“不公平补贴”所致。这一点也为欧盟中国商会所强调,中国电动汽车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不断创新,并在激烈的中国本土市场中累积出了整体产业优势,为消费者提供高端、性价比高、可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动汽车,受到全球消费者包括欧洲民众的欢迎,这种优势不是凭借所谓的巨额补贴而形成的。欧盟应客观看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是随意动用单边经贸工具来阻止或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发展和经营成本。如果仅因产品来源地就使出市场排除的手段,也有违于欧盟在世贸组织的承诺。
更重要的是,欧盟如果一意孤行启动相关调查,不仅将严重损害中欧之间的合作成果,而且也将给欧洲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蒙上阴影。随着中国整车企业和供应链进入欧洲市场,欧盟消费者在电动汽车产品方面有了更丰富、更多元化的选择,一方面能够更快地在消费端促进欧盟交通领域电动化进程,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推动车企间的共同进步和技术发展,从而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包括欧盟在内的绿色转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许多进入欧洲地区的中国汽车品牌都在当地大力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这将积极改善欧洲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境,继而更好地帮助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地区的普及和推广。
欧盟委员会表示,中国在欧洲售出的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8%,并有可能在2025年达到15%,这是由于中国电动汽车较欧洲车型普遍存在20%左右的价格优势所致。笔者认为,欧盟不应只盯着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而是应该放眼全局,将其看成是加速欧洲汽车企业电气化转型的“催化剂”,加强中欧双方的合作,用“绿色”重塑欧洲汽车工业。竞争催生创新,开放促进合作,如果中国与欧洲这两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能够携手同心,那么取得的成果也必将是重大且影响深远的。
多年来,中欧汽车产业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欧洲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经营多年,中国市场已成为不少欧洲企业最大的海外市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对欧洲企业敞开大门。因此,欧盟也应当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与中方开展对话磋商,为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致力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努力。
据了解,此项调查可能需要长达13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最终决定除了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生影响,或许还将波及在中国制造的非中国品牌车型,如特斯拉、雷诺和宝马等。此外,中国商务部已表示,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保护主义倾向和后续行动,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相信一旦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中国必将给予相应的回击。可以说,欧盟作出的这一反补贴调查决定,最终或许得不偿失,损人不利己。
笔者也相信,欧盟这种竞争不过就打压的方式,动摇不了中国电动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决心,反而会让中国车企越挫越勇,在磨砺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