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莫让智能亮点变痛点

发布日期:2024-01-26·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冬梅 编辑:李卿
记者:张冬梅 编辑:李卿

近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汽车产品召回181批次,召回728万辆车,同比增长142%;其中,软件、智能设备等的召回逐步增多,特别是因软件问题召回的车型达184万辆。这一组数据表明,软件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汽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行业技术进步,燃油车的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问题有所减少。与之相对,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汽车的各种功能和属性通过软件得以实现,在提升产品智能化的同时,软件故障也导致车机问题频发,原本的亮点反而成为痛点。
  如今,与智能车机相关的投诉量正在与日俱增,无论是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还是外资品牌,都出现过类似问题,具体的故障包括但不限于中控屏死机、黑屏、中控屏卡顿、中控屏闪烁、花屏、倒车影像失灵等,频频登上热搜榜。
  当前,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如果说电动化是这场变革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就是下半场。正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下,汽车从单纯的机械代步工具,逐渐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围绕智能网联的研发成为主机厂发力的重点方向。目前,各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竞争,主要围绕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展开。为了吸引消费者,塑造企业科技领先的形象,在“内卷”之下,车企将各项智能化配置争相堆砌到新车上,就像“搭积木”一样,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此外,在产品重塑的压力下,各大车企加快了车型更新换代的速度。在传统汽车领域,车型更新主要沿袭“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的节奏,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像按下了“快进键”,一年一改款已是基本操作,甚至部分车型的改款周期小于12个月,产品迭代时间不断被压缩。
  车型迭代上新速度太快,智能化功能堆砌过多,难免会栽跟头,很多功能没有经过充分验证就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成了“小白鼠”。一旦发生大面积故障,自然会影响车企的品牌形象。
  尽管因软件引发的汽车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但必须承认,从现实角度来看,软件及智能网联配置是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和重要卖点,且随着车市“内卷”加剧,为了不被边缘化乃至淘汰,并尽可能争夺消费者,车企之间的智能化竞争已经停不下来了。对于自主品牌,特别是造车新势力来说更是如此,智能化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自主品牌实现“阶层晋升”的一大突破口。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包容性,以及新一代年轻消费者更乐于接受前沿科技,一些自主品牌勇于尝试,在智能化方面的进展已经超过不少合资品牌及外资品牌,从而得以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并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改变了海外市场对中国品牌的刻板印象。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通过智能化实现品牌向上,又防止智能化配置过度及软件故障影响品牌形象,这中间的平衡需要车企细细思量和精准把握。
  从整个产业来看,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正在探索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方向,与之相关的软件开发必然会存在应用时间短、不完善等问题,难免会存在一些尚未发现的系统漏洞。这些都需要逐步改善和克服,车企需要多用点心,也可以考虑与在软件领域有优势的科技企业合作,从而实现互补。
  除了车辆自身的系统故障之外,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接入互联网,与外界的信息交互功能不断加强,已经有不少品牌及车企出现了被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例如大众、奥迪、丰田、蔚来、现代汽车、通用汽车等都发生过类似事件。软件安全问题值得汽车行业高度重视,而中国车企在这方面的短板也很明显,要想在智能汽车时代继续赶超,保障汽车软件安全也至关重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