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以开放式创新抵御国际化逆风

发布日期:2024-04-1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冬梅 编辑:李卿
记者:张冬梅 编辑:李卿

近日,有消息称,宁德时代正在与通用汽车洽谈技术授权合作模式,计划在北美共同建设一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厂,可能选址美国或墨西哥。宁德时代未就上述消息对外做出回应,但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毕竟,在此之前,福特是宁德时代技术授权模式的首个合作对象,已经为行业打了样。
  之所以采用技术授权模式,主要是为了规避政策风险。当前,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欧美似乎感受到了威胁。近两年,中国整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欧美之路遭遇逆风:一边是美国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严防死守,另一边是欧盟对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
  具体看美国,2022年生效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给予每辆电动汽车最高7500美元的补贴,但不仅要求车辆在北美组装生产,还要求一定比例的电池部件与材料必须在北美制造或组装,且电池材料中关键矿物也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此外,美国政府还在2023年12月发布《外国敏感实体指南》,规定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汽车不得包含任何由外国敏感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之后还将扩展到关键矿物,意在全方位阻止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从补贴中受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只能改变传统出海模式,曲线进入美国市场。宁德时代技术授权的首个合作对象是福特,由福特拥有电池工厂的所有权,宁德时代提供筹建和运营服务,并就电池专利技术进行许可。即便是这种模式,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好在经过一系列博弈和谈判,福特于今年1月对外确认,其与宁德时代的技术授权合作协议未被排除在补贴资格之外。也就是说,至少短期内这种模式是行得通的,通用汽车有可能是宁德时代在美第二个合作对象。
  随着国内市场“内卷”加剧,中国车企及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出海,美国和欧洲都是全球非常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尽管面临各种阻碍,但中国企业并没有放弃进入欧美市场的计划。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下的战略和战术。对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进入难度较高的市场不应回避,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如何重新布局。
  就目前来看,在美国,宁德时代寻找利益共同体、进行技术授权合作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其他企业也在效仿。例如,亿纬锂能在美建厂采用合资模式,合作伙伴包括戴姆勒卡车、帕卡和康明斯,其中亿纬锂能在合资公司中仅持股10%,提供电池技术许可并收取许可费。除了输出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合作。例如,宁德时代正在与特斯拉合作开发快充电池,并为其美国内华达州工厂提供设备。
  在欧洲,反补贴调查启动后,中国对欧盟国家的电动汽车出口量大幅下滑。本地建厂被视为一个可行的方案。继动力电池厂商后,部分整车厂商也已经行动起来。2023年底,比亚迪宣布其欧洲首座新能源乘用车工厂落地匈牙利,这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投建的第一座乘用车工厂。除了比亚迪,上汽集团也将在欧洲建立整车工厂的工作提上日程,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亦考虑在欧洲布局工厂。此外,零跑汽车在欧洲的本土化生产由Stellantis集团负责,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眉目。近期有外媒报道称,Stellantis考虑在意大利工厂投产零跑电动汽车。还有消息称,Stellantis或将在波兰工厂投产零跑电动汽车。如果顺利,零跑将成为较早实现在欧洲本土化生产的中国车企之一。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调整和重构。尽管挑战重重,但对中国车企来说,加码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需要以开放式思维谋求国际化发展,形成基于不同预判和情景的多套方案,并重视在当地形成生态联盟,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积极融入当地市场。出海模式上,直接出口行不通,可以散件组装出口或是在当地建厂;直接建厂有难度,也可以合资合作;再退一步,还可以扮演“智库”角色,做技术提供方。总之,要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多模式推进国际化发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