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做声量、流量、分量具足的自主品牌汽车
人气爆棚的2024北京车展落下帷幕。
这是一届“卷老板”的车展。现如今,下场直播、用户交付、互相串门……车企负责人瞬间变身拥有十八般武艺的“流量密码”,继卷产品、卷配置、卷价格之后,汽车圈正式进入“卷老板”阶段。有意思的是,北京车展期间,“外方老板卷中文,中方掌门卷英文”成为集体行为:奔驰、宝马、大众等跨国车企外方掌门人在发布会现场纷纷秀起了越来越流利的中文,甚至还带着地道的“京腔”;自主品牌车企的一把手在车展现场也国际范十足地用流利的英文向外媒记者展示企业的参展亮点,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在车展发布会上用英文演讲,在奇瑞展台更与外国友人全程英文无障碍交流。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与全球汽车产业互动的日渐频繁,是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深度融入融合,也是在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赛道中国汽车技术创新引领全球的大势所趋。就在车展期间,宝马宣布在华增加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宝马大东工厂的升级和技术创新;奔驰宣布与腾讯和艺电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沉浸式车载游戏体验。在开放合作中,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氛围越来越浓。
这是一届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为代表的中国造车新势力领军者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赚足声量和流量的车展。的确,从红旗、长安、长城、吉利纷纷推出旗下多元化的新能源新品,展示技术研发新成果,到蔚来、小鹏、理想、华为、小米的新车相继亮相,从iCAR到极氪、从腾势到智己,无论是传统车企及其独立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无疑都是本届北京车展的绝对主角,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集体向上、向新,在本届北京车展体现得十分明显。
这是一届“主动学习、团结友爱”的车展,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跨国公司,车企一把手到友商和竞争对手的展台学习交流成为常态,营造出“互相取经、抱团鼓励”的和谐氛围。被外企高管重点关注的比亚迪展台,令跨国车企相关负责人“流连忘返”的问界M9,被头部跨国车企董事长近距离体验的小米SU7,被众多外商重重包围的奇瑞展台,迎来法国汽车产业联盟负责人的零跑展台,当然还有“流量担当”雷军、周鸿祎穿梭于多家车企展台交流学习且金句频出,成为本届北京车展当之无愧的“行走的顶流”……在中外车企高管“串展台”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赚足流量和关注度之外,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与成长、所积淀的底气与实力,中国汽车正在成为全球的焦点,“中国创新”“中国速度”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前行的重要驱动力。
这是一届国际化程度更高的车展,全球汽车品牌、全球各地的“汽车人”、媒体记者和观众汇聚一堂,这也真切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驶向全球化、拥抱全球化、融入全球化。
在自主品牌车企赚足声量和流量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驶向全球的能量如何更足?不可否认,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市场规模连续9年全球第一,技术创新硕果累累,产业链逐步完善。但要继续“向上走”,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洪流中脱颖而出、保持领先,提升中国品牌、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分量,仍需继续努力。比如,新一轮中国汽车出海,如何乘风破浪,从容应对机遇与挑战,稳固中国品牌在全球电动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诸多行业标准亟待统一,可行性的中国标准能否成为建立全球标准规范的重要参考?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中,如何贡献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中国方案?这些都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赢得更多关注度、更高流量之后,应当继续努力、下足功夫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毕竟,只有声量和流量,并不足以支撑自主品牌汽车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而声量、流量、分量具足才是成功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