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别让新能源皮卡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落实便利新能源汽车通行、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等要求,给予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相关支持政策,以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然而,新能源皮卡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因为皮卡不属于乘用车,此前关于新能源乘用车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新能源皮卡并未能享受到;皮卡也不是公共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电动化相关扶持措施中,新能源皮卡也没能分到红利。这或许是因为在过去很多年中,皮卡不但不是政策鼓励的重点,甚至是被限制的对象。比如,限制皮卡进城的政策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皮卡发展的“拦路虎”。近些年,很多城市逐步解除了对皮卡进城的限制,让这一实用性很强的车型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依然对皮卡进城管理非常严格,皮卡不但不能随意进入五环路以内行驶,甚至在五环路以外的很多区域也受到限制,新能源皮卡也不例外。此外,强制报废、一年一检等政策也制约着皮卡发展。
众所周知,政策支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示范推广阶段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开启产品的示范应用;到如今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购置税优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补贴等仍在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商用车领域,公共交通的全面电动化和淘汰老旧车向新能源车型倾斜,都在助推商用车电动化进程。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太多惠及到新能源皮卡。事实上,政策的扶持不仅是产品市场推广的加速器,更是一种导向,起着引导消费的重要作用。如此看来,新能源皮卡的处境实在有些尴尬。
不过,与政策缺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皮卡产品的丰富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近两年,随着皮卡进城的松绑,车企加大了在皮卡领域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的力度,还推出了不少新能源皮卡车型,电动皮卡、混合动力皮卡(含增程式)相继上市。背靠新能源乘用车技术的进步,部分新能源皮卡产品也实现了“油电同价”。叠加过去多年企业在传统皮卡领域的技术积淀,有些新能源皮卡产品在技术先进性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准,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用车需求,而且能够为汽车领域节能减排贡献力量。比如雷达RD6、长城炮EV、长安猎手等新能源皮卡,在造型、舒适性、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都可圈可点,较传统皮卡有了突破。
当前,中国汽车消费升级的脚步正在加快,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皮卡作为一种表达个性、探索自由、可提供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实用工具,受到不少消费者认可。与乘用车领域相比,皮卡的电动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加速发展还需政策再添“一把火”。
虽然目前皮卡并不存在限购问题,但在部分地区仍存在针对皮卡车型的限行政策,即便是新能源皮卡也未能幸免。此外,全国多地的新能源皮卡还存在“上牌难”现象,阻碍了新能源皮卡的推广。
皮卡在我国虽是小众车型,但去年国内销量也超过32万辆,相比之下,同期新能源皮卡终端销量只有约7500辆,新能源渗透率只有2%,远低于新能源乘用车35%的渗透率。由此可见,新能源皮卡有很大发展空间。笔者希望在汽车领域节能降碳进程中,别忽视了新能源皮卡。建议政策能对低碳环保的新能源皮卡给予一定支持,一方面促使车企更多地开发新能源皮卡车型,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新能源皮卡产品,从而激发更多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