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Cybertruck入华还要“破障拆篱”
近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2024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表示,为了出口至中国和欧盟市场,特斯拉必须生产符合当地标准的Cybertruck“特供版”车型。他相信,无论Cybertruck在哪里上市,都将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虽然受限于成本问题,马斯克提到Cybertruck出口至中国和欧盟并非是首要任务,但也可以看出,特斯拉对拓展中国皮卡市场已有所筹谋。
不过,对于Cybertruck而言,想要登陆中国市场难言轻松,除了车辆本身需要改款、改性能,还面临国内对皮卡的政策法规限制、市场适应性等诸多挑战。
Cybertruck于2019年首次亮相,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吸引了全球目光。在经历了多年跳票后,于去年底开始量产交付,并在今年年初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开启巡展,不仅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消费者对该车即将引进中国市场的猜测。不过,马斯克很快就给“希望的火苗”泼了一盆冷水。正如他此前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所表示的,Cybertruck想要在中国合法上路会很难。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Cybertruck车头部分采用了不锈钢材质和接近直角的造型设计,难以满足中国机动车针对行人保护的部分法律规定。此外,中国的汽车测评机构对车辆的行人保护功能有严格的测评规程,Cybertruck很难达到法规的安全要求。同样,欧盟也有相应的机动车安全规定。这意味着Cybertruck在中国和欧洲都无法上路行驶。要想进入这两大市场,特斯拉不得不有针对性地推出“特供版”车型,在保留CyberTruck核心优势的同时,根据特定市场需求对某些功能进行调整或放弃。
Cybertruck想要入华,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行人保护性能,改变材料并优化车身结构,也就是将尖锐的棱角给“磨平”。除了应对市场准入和合规性挑战,如何破除在市场、政策、认知等方面的藩篱,都是摆在特斯拉面前的现实问题。
首先,在中国市场,皮卡车型在政策和用车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限制和不便。过去,皮卡一直被归类于货车,长期只能活动在城市边缘。近年来,随着国内对于皮卡的各项限制逐步松绑,各地相继落实解禁政策,再加上《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的实施、使用环境的改善,皮卡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但很多关于皮卡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政策痛点仍未得到解决。例如,皮卡车型15年或60万公里的强制报废政策依旧存在,部分城市依然不允许皮卡进城,即便是售价七八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猛禽F-150、丰田坦途等车型也难逃“制裁”。Cybertruck虽是一款纯电动车型,但它依然是皮卡,如果Cybertruck以皮卡的身份入华,对特斯拉品牌销量也不会有太大助力。
其次,中国皮卡领域的新能源浪潮乍起,纯电皮卡是全新事物,消费者对其特性的认知度有限,需要一定的接受时间。同时,电动皮卡在场景适用性、补能效率、安全性能及复杂工况的整体表现上,与传统燃油皮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在续驶里程、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这也是特斯拉在推广Cybertruck时需要面临的挑战。
另外,进入中国市场后,Cybertruck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品控标准,也是其要解决的问题。在产品后续开发上,如何结合中国的地域特征、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开发出符合中国市场应用场景的车型,更是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事实上,Cybertruck自量产后屡出问题,此前因油门踏板存在可能卡住的风险而召回产品,近日又因雨刮器电机的安全问题暂停交付。届时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特供版”得做不小的改款调整,极有可能会出现新问题。
总体而言,Cybertruck想顺利进入中国并不容易。但笔者认为,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中国皮卡市场,Cybertruck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有望赢得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也势必给中国皮卡市场带来更多积极影响,推动中国皮卡向高端化发展,提升皮卡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尤其当前中国皮卡电动化还处于发展初期,既需要企业不断培育、引导,也需要重量级的产品破局。Cybertruck入华,势必刺激到中国市场皮卡电动化的“神经”,激励国内皮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推动中国皮卡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激活国内电动皮卡的“蓝海”市场,帮助皮卡市场扩容。
可以说,Cybertruck的中国之路既令人期待也布满挑战,不论未来是否畅销,Cybertruck或许都将成为皮卡市场的一条鲶鱼,加速我国皮卡电动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