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华为“放手”问界用意何在

发布日期:2024-07-18·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冬梅 编辑:李卿
记者:张冬梅 编辑:李卿

继转让“智界”“享界”商标后,华为又将“问界”商标转让给了赛力斯。日前,赛力斯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拟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汽车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
  这则消息迅速引发了外界讨论,甚至有人猜测这是否意味着赛力斯要与华为分道扬镳。从赛力斯和华为的回应来看,显然并非如此。赛力斯在公告中指出,此次交易不影响双方联合业务开展,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华为也表示,交易不影响合作,华为将继续助力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目前,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主要有三种模式,按与车企合作由浅入深,分别是垂直零部件供应模式、全栈解决方案模式、智选车模式。去年11月,华为推出了智选车业务新生态——鸿蒙智行。“界字辈”被看作是华为智驾的代表。除了与赛力斯打造问界、与奇瑞打造智界、与北汽打造享界外,华为还计划与江淮打造傲界品牌。截至目前,问界可以说是华为智选车模式下最成功的一个品牌。今年6月,问界全系单月销量突破4万辆,创历史新高。不少人认为,赛力斯及问界品牌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因为得到了华为的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华为品牌的隐形背书。不过,过于绑定某一品牌,难免让其他合作伙伴心存顾虑。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一旦相应车型出现问题或造成事故,会直接影响到华为的品牌形象。
  在问界之前,华为已经将“智界”和“享界”商标分别转让给奇瑞和北汽新能源。在笔者看来,华为选择转让包括“问界”在内的整车商标,很大程度上意在巩固其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提供商的角色,同时明确与车企合作的商业模式,再次强调“不造车”原则,从而有助于其与更多整车企业合作。
  事实上,在华为内部,对于造车一事始终存在分歧。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为代表的部分高管,渴望在造车领域打下一片江山。去年3月,问界汽车在官方微博、微信等多个社交平台的宣发中,首次使用了“HUAWEI问界”的全新标语,华为终端官方微博也跟进转发,一度被认为是华为下场造车的信号。对此,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出面叫停,签发公告,要求继续执行2020年的文件决议,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等。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亦公开表态,称“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严禁华为品牌作为汽车品牌”。之后,问界门店被要求拆除所有“HUAWEI”标识,而且严禁销售人员和公关公司宣传时使用“华为问界”的说法。
  可以看出,至少在最高管理层方面,华为倾向于像博世、大陆集团等一样,充当供应商的角色,而非直接下场造车。随着华为和更多车企合作,以及在智驾领域的逐步渗透,通过转让“问界”等商标,华为似乎有意进一步向外界证明,华为并不是整车企业的竞争对手,从而让车企安心。毕竟,此前不少整车企业对与华为合作有所担心,害怕失去“灵魂”或是主导权。
  另外,有不少人猜测,华为转让“界字辈”商标,也意在为后者的“出海”铺路。2019年以后,由于美国的制裁,华为的海外业务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不少车企都在努力“走出去”。例如,赛力斯相关负责人此前坦言,“出海”是问界走向国际化的开始。北汽蓝谷也曾透露,“享界”项目计划在亚洲和欧洲市场建立分销和服务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界字辈”车型仍戴着华为的“帽子”,海外拓展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从华为手中剥离后,它们“出海”的步伐或许会迈得更稳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