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掷向中国的回旋镖会打到狩猎者自己头上
7月,美国发生的三件事,扇了自己三个耳光。
第一件事,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出豁免申请,要求允许其采购华为有关设备;第二件事,该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在最新的《国防授权法案》中,将大疆的名字从众议院先期通过的法案中删除;第三件事,该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比尔·尼尔森再次喊话,希望中国能主动赠送月壤给美国,而阻挡中国向其分享月壤的楔子则是美国2011年实施的“沃尔夫条款”。真是戏剧性的一幕:此前为了所谓的“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祭出制裁措施;如今为了自身需要,又开始反转。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如今,美国一面豁免华为、大疆的部分产品,一面继续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电池等产品加征高额关税,这些自相矛盾的做法都表明,它既想彻底隔离中国,又难以完全脱离中国。
科技、美元、美军是美国的三大支柱,强大的工业体系和世界最大的市场曾经也是,可现在这两个属于中国了。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美国长于科研和高精尖产品设计,但设计出的产品大多要拿到国外去代工,比如苹果、英伟达、高通。而能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生产这些产品的只有中国,能大量消费这些商品的也是中国。
强行将美国和中国的正常贸易往来割裂,就是将设计和生产、商品和市场割裂,就是将完整的经济大循环割裂,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其结果必定是双刃剑,既伤人又伤己。本文开头提到的三件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美国诞生了很多科技精英,可惜他们对该国整体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了。比如特斯拉掌门人埃隆·马斯克在新能源汽车、航天、能源、超级高铁等诸多科技前沿都创造了奇迹,但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和航天产业整体的推动并不明显。特斯拉入华建厂激起的鲶鱼效应带动了中国新老车企集体发力,可是在汽车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特斯拉依然是独行者,与通用、福特是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没能再现当年亨利·福特发明流水线后汽车业蒸蒸日上的情景。
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但无论谁当选,打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该国市场,恐怕都将是新政府不会改变的方针。再反观美国的汽车产业,怎能经得起新老总统你来我往的颠覆?
2021年12月,现任总统拜登提出了清洁能源汽车(包括电池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目标:到2030年,占美国市场销售份额的50%,同时建成50万个充电基础设施。配套出台的《两党基础设施法》涉及道路、桥梁、铁路、公交改造、城市基建等多个领域,总价值超过1.2万亿美元。《通胀削减法案》提供3690亿美元补贴,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建设。这些法案中还有限制外国新能源汽车及配件进口的条款。有数据显示,自《通胀削减法案》发布以来,在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已承诺投资2000亿美元,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创造23.7万个工作岗位。2023年,该国清洁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万辆,较2022年同比大增50%。
不过,这一宏图很可能被准备卷土重来的前总统特朗普换掉。不久前,特朗普扬言:“我上任的第一天,就会废除电动汽车政策。”看来,美国对电动汽车的支持政策有可能被颠覆。虽然埃隆·马斯克称,特斯拉不需要政府每辆车7000美元的补贴,可通用、福特以及在美国从事生产经营的丰田、大众、奔驰、宝马们制造的电动汽车撑得住吗?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1560万辆轻型汽车销量中,日本、韩国、欧洲等域外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55%。在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榜上,通用排名第六,福特排名第八。美国本土车企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落后,传统燃油车也开始掉队。
7月31日,中国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宣布从9月1日起禁止所有未纳入管制的民用无人机出口。中国有关方面也早已明言,对与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持开放态度,但美方需先破除“沃尔夫条款”这类障碍。7月3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原定于8月1日生效的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大幅加征关税的措施推迟至少两周时间,原因是收到了来自公众的1100多条意见,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意见协调。
这些事无不表明,回旋镖已经落到了狩猎者自己的头上,这也算是给美国政府提了个醒:打压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同样,亦步亦趋的欧盟也得小心反噬自身。
(作者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