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智驾应否成为汽车标配之我见
8月19日,华为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全民智驾时代来了!鸿蒙智行旗下车型将实现全系标配华为智驾,让大家都能拥有更舒心、更安全的出行体验!”其后,在8月26日鸿蒙智行举行的发布会上,问界新M7 Pro正式上市,标配HUAWEI ADS(乾崑智驾)基础版。有消息称,今年9月起,问界M5、问界M7、问界M9和智界S7也将全系升级华为ADS 3.0。更早之前的6月30日,华为宣布推出HUAWEI ADS高阶功能包限时优惠价格,一次性购买标准从3.6万元调整为3万元,降价6000元。此外,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邓承浩近日与华为车BU首席执行官靳玉志,在松山湖华为总部直播体验深蓝S07智驾功能,也提出“全民智驾再升级”口号。
事实上,这样做的企业并非少数,传统车企的新晋品牌及造车新势力,都在不遗余力地普及智驾。从“全民智驾”的沸沸扬扬,到相关产品的降价推广,智驾逐渐占领汽车舆论场的主流地位,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也被猛然拉近。众所周知,我国汽车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甚至包容程度本来就高。行业内外不禁开始探讨一个问题,智驾应该成为汽车的标配吗?
对此,笔者认为不妨先从需求入手分析。消费者终极理想中的智驾,自然是希望全面解放驾驶员,完全脱手将汽车操控交给智能系统,真正做到无人驾驶。但这种状态属于L4以上自动驾驶范畴,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限于技术水平与法律法规,市面上处于商用阶段的智驾功能大部分属于L2+自动驾驶。所以实事求是地讲,无论企业营销让人有了多少憧憬,目前消费者所能应用的智驾功能,与其终极理想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不过,这并不代表市场对智驾没有需求。城市NOA、自动泊车辅助(APA)、车道保持辅助(LKA)、自适应巡航(ACC)……智驾功能的涌向,消费者喜闻乐见。毕竟,在特定场景中,智驾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系数,减轻驾驶员工作强度,提高出行效率,因此受益的消费者自然肯为这些功能付费。可是,从原来习惯于自主操控,到现在假手于智能系统,他们又愿意为此付出多少成本?
需求决定价格,价格约束成本。智驾技术的进步需要企业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其目前的商用收益与之相比“杯水车薪”。智驾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迭代速度较快,企业不拿出“真金白银”,不做出战略倾斜,很难在智驾领域见到“水花”。而消费者则可能成为“等等党”,毕竟技术还在进化,新技术一定比旧技术表现更好,甚至价格还便宜。
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今年以来,智驾领域走在前端的车企,开始更新升级自己产品版本,从规则驱动转向有大模型加持的数据驱动;同时,更多车企开始寻求轻图化、无图化的解决方案,成本较高、更新速度较慢的高精地图受到“冷落”。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智驾技术现在依然没有进入定型的阶段;其二,企业在智驾商业化的进程中,促研发与降成本两手都不放松。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最近智驾话题被推上新的高度,大致由内外两重因素导致。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智驾相关技术与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飞轮效应”,渗透率越高,成本越低;同时,用的人越多,能够获得的数据也越多,模型训练迭代速度就会越快,后续版本的效果就会越好。除此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在于,特斯拉FSD入华的“敲门声”早已响起。如果在它落地前,企业不能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作为“护城河”,后续智驾技术的演进和推广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
笔者在此也要给抢着在智驾领域“先下手为强”的各家企业提个醒。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固然十分重要,而智驾技术迭代速度快,可以能通过OTA“打补丁”,但安全底线一定要守牢。越是在前瞻技术应用领域,越要把产品质量、产品安全和生产一致性主体责任真正落到实处,维护消费者权益,呵护他们对新技术宽容而纯真的热情。
智驾究竟是否应该成为标配?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笔者完全认可快速推广智驾带来的各种积极意义,但也强烈希望行业和企业在营销宣传的同时,毫不遮掩、理性客观地向消费者讲清楚目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边界,以降低市场风险,使得汽车用户为新技术买单“物有所值”,能够切实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