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汽车进口连续3年负增长,反映了背后怎样的情况?

发布日期:2025-01-24·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进口量在2024年继续下降至70万辆,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出现负增长。这一下行趋势,反映了来自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引发了汽车行业的思考。

首先,汽车进口量持续下行,反映的是自主品牌市场的逐渐扩增。数据表明,自2017年高峰的124万辆起,中国汽车进口量逐年递减,以年均约8%的速度下滑,2023年更是骤降至仅80万辆。与此同时,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飙升。尤其是近三年从个位数一路上行,2024年更是连续多个月份超过50%。其中,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全年份额达到了61%,较去年增长了8.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据了显著的优势。在这背后,是自主品牌车企的加速转型,围绕市场需求,从理念、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全链条实现了与时俱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为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提升以及市场份额的迅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汽车出口也在逐渐增加,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站上世界第一,2024年继续保持领先,这些都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增加、进口汽车数量的下降,增添了现实的助推力。

其次,持续三年汽车进口下降,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有关。无论从产量还是销量看,近三年都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较高增速的三年。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突破与迅速演进,加上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合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开始呈现出快速提升。尤其是近几年,这一数字实现了成倍增长,提前11年完成了国家规划中设定的2035年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这样的增速,不仅是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成果的肯定,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形成了自主发展体系的象征。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提升,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选择。这一转变,不仅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国内车企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同时也促进了“三电”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充电补能基础设施的增加,为产业和市场带来全新的改观。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长,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致使汽车进口量逐年下降。

第三,汽车消费观念的变化,也是汽车进口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内汽车市场,随着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提升、品类逐渐齐全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和设计站上行业领先地位,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客观上,前些年消费者选择进口车,是因为很多品类的不足,而如今,自主品牌汽车从百万以上的高端产品到数万元的微型车,以及针对女性市场等专门开发的车型等,几乎全面覆盖了市场的诸多细分领域,使消费者都很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车型和款式。同时,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新能源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迅速普及,其设计的新潮、性能的提升、都使主流年轻消费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并形成了良性互动,也驱动自主品牌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由此,进口汽车数量连年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时代变幻的节奏加快,汽车产业从“河东”到“河西”的时间也在缩短。2014年,中国汽车进口量达到143万辆‌‌,10年之后,已经降至半数,这巨大的变化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屈不挠、砥砺奋进的结果。进入新的一年,无论是面对“出海”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还是面对新技术的挑战,鉴往知来,中国汽车产业一定会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站上新的台阶,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奇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