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本田和日产汽车合并谈判或生变,带来怎样的启示?
从2024年年底开始就备受关注的一对车企CP,似乎尚未开启甜蜜的旅程,就要各奔东西了。
2月5日,据日经新闻、NHK等日本权威媒体报道,本田、日产取消合并谈判,放弃整合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目前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但现阶段面对曾经被寄希望于成为“世界第三”的两大车企的这一突然 “变卦”行为,在令人惊诧之余,也引发了业界一系列思考。
首先,从战略上看,两家车企究竟是“合”还是“分”,并不像外界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正如一桩婚姻,“鞋子是不是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客观上,尽管在企业层面目前面临一些阶段性的问题,但本田与日产都是实力不菲的两大车企,本身规模就很庞大,而且各自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如果谈合并,必然要有主有次,此前就已经传出消息,本田要让日产成为其子公司,尽管从理论上看这样便于管理,但是日产肯定不会同意。即使退一步,双方平等合并,战略协同的难度也同样不小,无论是在产品电动化进程上,还是对欧美、中国市场的战略上,双方的思路、规划、进度、步骤、产品系列等方面都有着很大不同且难以同步。实质上,企业的使命是通过将产品推向市场获得利润,在最基本的产品和市场上都不能做到同步,也就失去了合并的基础。
其次,从产品上看,本田与日产的产品技术路线尽管有交叉,但差异更多。在现实条件下,本田是纯电、混动、氢能汽车产品同步推进,其混动属于插混路线,而日产在更早的时间2010年就推出了较为成熟的纯电动LEAF车型,其混动则属于增程式路线,各自选择的技术路线、使用的核心技术、生产平台等均有诸多不同,也无法实现通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合并,无异于叠床架屋,浪费整合资金和资源,且事倍功半,毫无意义。而且,本田与日产目前各自的产品都有对应的市场,其产品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导向各有不同,其中本田的产品设计注重实用性和高效性,市场定位较为年轻化,强调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而日产则更注重家庭用车市场,提供多样化的车型选择,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这方面,基本不存在交叉与互补的情况,如果合并也不存在相互帮衬的问题。因此,目前双方选择取消合并谈判,或是值得庆幸之事。
第三,从管理上看,两家车企要合并,如果没有在管理理念、规划目标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达成一致,合并就是一句空话。尽管都是从日本成长起来的跨国车企,但本田与日产的规划思路、创新模式、企业文化仍有很大不同,管理风格更是差异显著。由本田宗一郎创立的本田,以工程师文化著称,强调独立创新;由鲇川义介创立的日产,因雷诺联盟的影响深远,更倾向于团队协作及国际化合作。除此之外,历史上日产联盟内部出现过像如戈恩事件那样的权力斗争,很可能让日产对合并后的控制权问题极其敏感,当初就有很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双方的谈判。历史上,戴姆勒与克莱斯勒曾经的失败案例,进一步表明了这一点。而企业的管理风格、理念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淀和磨合,所以,即使合并成功,仅协调这些问题就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更何况两家车企目前正面临巨大市场压力,需要专注产品和市场并加快步伐去摆脱现实困境,难以兼顾其他。
总之,本田和日产汽车取消合并谈判,目前看来,正如一桩根本就没有基础和未来的“亲事”,还是放过彼此、各自安好为上。从去年12月中旬宣布谈判到终止谈判,不到2个月时间,目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但现阶段这一结果给行业带来了诸多启示。除了上述内容,还包括面对百年不遇汽车产业大变局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车企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是战略聚焦优于规模扩张,“大而全”的合并可能会分散资源,并不适合本田、日产这样面临多重挑战的车企,而各自专注核心优势,则更能形成具有特色及差异化较强竞争力。同时,在如今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也需要车企在进一步聚焦市场,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去打造过硬的产品,并且要紧跟市场变化,灵活选择独立研发、战略投资或合作开发等方式,而非本着“老脑筋”去固守单一模式,脱离现实的盲目想象,最终会被事实打脸。
“强扭的瓜不甜”、“爱上一个人并非没有理由”……如今看来,这些道理也特别适合汽车企业之间的拆分与整合。事实上,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仅本田与日产,以及其他车企之间、车企与供应商之间,都需要有创新、开放、共赢的理念,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产品与市场,是企业的发展。例如,前两年某车企曾经坚定拒绝与一家头部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合作,但在智能化浪潮席卷行业的情况下,如今其已经改弦更张,彻底“背叛”了之前的决定,而开始整合内部优势资源,开启双方深度携手合作。这些不同角度的案例,或许这就是尽管市场有风云变幻、车企之间有分有合,但只有立足现实顺应潮流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这一内在逻辑彰显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