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让“速度”落地 ——中国汽车业在狂奔中寻找生态平衡点

发布日期:2025-04-11· 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蒋游 编辑:孙焕玉
作者:蒋游 编辑:孙焕玉

当比亚迪在2025年3月发布10C闪充技术,实现“充电1秒钟提升2公里续航”时,全球汽车业为之震动。从2023年的4C到如今的10C突破,比亚迪用3年时间完成了电池技术的“三级跳”。这一速度不仅改写了行业规则,更将中国汽车产业推到全球舞台的聚光灯下。但与此同时,当技术迭代如闪电般掠过,一个更深刻的行业问题也摆在我们眼前:在追求“速度”的竞赛中,产业要实现真正的速度与生态平衡。
  中国汽车业的“速度神话”,本质是技术突破与产业重构的双重奏配合。在电动化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实现了从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掌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7.6%。而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高速NOA交付197.47万辆,同比增长162.31%,其中,同时标配城区NOA占比已经接近40%。这种爆发式增长,既得益于政策引导,更源于企业对技术窗口期的精准把握。以地平线为例,其征程系列芯片从2019年到2021年每年迭代一次,算力从4TOPS跃升至128TOPS,并成功量产。这种“快鱼吃慢鱼”的策略,让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当英伟达、Mobileye的最新芯片选择在中国首发时,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驾驶创新的起源地。
  然而,技术革新的“速度光环”下暗藏隐忧。以充电基础设施为例,中国充电联盟预计到2025年底,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461.7万台,其中公共直流充电桩216.5万台,这意味着,快充桩占比不足50%。在各方都在大肆宣传其快充系统已经达到4C、5C甚至10C之时,用户却还在面临高峰充电时桩不够用的问题。更严峻的是,以目前的电网承载能力难以承受电动汽车集中充电需求,而那些所谓的特高压充电桩由于功率占比过高,仅零星存在于个别区域。
  智能化领域同样面临生态挑战。2025年开年,极氪、华为、小米等企业密集发布“端到端”功能,将智驾竞争推向新高度。但技术落地背后,法律责任界定、数据安全、伦理风险等问题亟待规范。吉利汽车高管桂生悦在财报沟通会上直言:“中国(车企)关于自动驾驶的各种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说自己引领和普及智驾的声音之大,足以让广大的消费者或是感到兴奋或疑惑,这种情绪也已经传递到了资本市场。”这种“技术快跑而制度慢跑”的矛盾,可能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产业的生态平衡与协调。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走出一条从单一速度到生态速度的发展之路。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更要关注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和国家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的持续进步。同时,也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成果,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在生态构建方面,需构建“技术迭代-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商业模式”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国家、地方、企业三方需明确职责分工,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覆盖面积,尤其是在充电方面,提高充电率地区的电力系统容量,实现从“速度领先”到“生态领先”的跨越。此外,在自动驾驶等层面应尽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国汽车业用10年时间实现了从“跟跑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当比亚迪的闪充技术成为全球标准,当蔚来换电站在欧洲落地,中国企业为全球汽车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但“速度”的价值,最终取决于能否构建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当充电基础设施追上电池技术的脚步,当智能驾驶法规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当全球供应链实现深度协同,中国汽车业才能真正从“速度领先”迈向“生态领先”。这既是对“中国速度”的终极考验,也是为全球汽车业提供的“中国方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