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舱驾一体化下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5-04-27· 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罗咏刚 编辑:黄蓓
作者:罗咏刚 编辑:黄蓓

近年来,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舱驾一体化”成为汽车行业热议的话题。这一趋势本质上是驾驶域与座舱功能域的深度融合,其背后体现的是汽车产业从以驾驶员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智能模式转型。如何实现驾驶与座舱之间的无缝协同,已然成为车企亟需思考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的汽车控制系统普遍存在功能模块分割明显、跨域协作困难的问题。驾驶系统关注的是车辆操控安全,座舱系统则注重用户服务体验,两者在系统架构和技术路径上一直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用户体验不连贯甚至割裂的现象。比如:用户在驾驶过程中感到头晕,需要打开车窗,同时想要靠边停车,这种看似简单的多任务协作,在以往独立设计的架构中往往难以实现平滑切换。
  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的引入,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改善。通过构建以中央智能大脑为核心的整车架构,能够有效协调驾驶与座舱域,实现更好的跨域协作和数据共享。AI汽车时代的关键在于打通不同功能域之间的壁垒,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无缝融合。
  但是,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舱驾一体化”并非简单的功能堆叠或界面合并,而是对底层架构、数据融合、用户交互逻辑乃至安全机制的系统性重构与深度创新。具体而言,中央智能大脑必须具备强大的空间理解能力,能够实现驾驶、娱乐、导航等多维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时决策。同时,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也要确保驾驶安全——这就要求AI系统能够实时判断何种任务优先级更高,以毫秒级响应进行快速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深度融合对产业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构建用户画像、提升个性化推荐效果;如何在跨域协作中避免信息延迟导致的安全风险;如何解决各个Agent(智能体)模块在实际部署中面临的协同挑战,都成为车企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只有在保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兼顾现实工程落地能力,才能确保“舱驾一体化”真正落到实处。
  然而,现实中,汽车行业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舱驾一体化”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商业化进程远未达标。当前许多车企在“舱驾一体化”的推广中,过度营销这一概念,过分强调功能集成和智能化,忽视了实际使用中的复杂性与技术成熟度。很多所谓的“舱驾一体化”功能,往往还处于技术验证或初步应用阶段,尚未真正达到无缝协同和安全可靠的要求。相较于实际应用,当前的行业宣传更像是一种过早的技术展示,尚不能完全实现商业化的价值。因此,车企在大力宣传这些技术的同时,还需更多关注其稳定性、可行性和用户的真实需求,避免过度炒作带来的市场误导。
  归根结底,“舱驾一体化”不是车企的一次炫技,而要为用户创造真正价值。只有打通驾驶与座舱之间的壁垒,实现从功能堆叠向体验融合的跨越式升级,才能真正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出行安全性,助力车企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这或许才是“舱驾一体化”探索背后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作者系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座舱AI总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