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从旧时光走向新岁月
2025年上海车展高调开场,一场关于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转移的叙事正在悄然展开。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汽车向世界递出的最新名片,更成为观察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绝佳窗口。当海外面孔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零部件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两个维度上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转变。
本届车展上,中国品牌展台成为国际客商的“打卡胜地”。斯洛伐克维霍拉特公司自2011年开始与中国汽车制造商携手合作,今年将订单量从百辆级提升至千辆级,其首席执行官Branislav Kocper直言:“中国汽车在欧洲已撕下廉价标签,成为科技与时尚的代名词”。更具代表性的则是那些穿梭于展台间的海外媒体代表——金发碧眼的欧洲记者举起摄像机,拍摄长城汽车首次亮相的4.0T V8发动机;中东博主用阿拉伯语直播讲解零跑的“四叶草”中央集成架构;日韩媒体站在亿纬锂能展台前,听讲解员介绍大圆柱电池原位升级的新方案……这些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观察者,早已不再局限于“报道者”的单一身份,他们更像是产业变革的见证者与解码者。
外资企业的紧迫感同样真实可感。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将于2026年量产,这一“反向合资”模式颠覆了过往“市场换技术”的路径依赖。更值得关注的是,起亚中国宣布将产品定义权更多地移交本土团队,并计划在上海设立UX Studio,这种“技术本土化”策略本质上是对中国品牌创新能力的追赶。全球车企正开始“师华长技”,中国汽车工业的范式革命已从技术跟随转向标准输出。
车展的另一大变化,是零部件企业从供应链展区“渗透”至整车馆核心位置。宁德时代展台前,其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30秒充电75公里的性能数据,让日本、德国等车企工程师驻足记录;博世展出的纵横辅助驾驶至尊版系统,通过双Orin-X芯片实现的无图端到端技术,与华为乾崑形成直接竞争。这种“零整同台”现象的背后,是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塑。
消费市场对技术透明度的需求提升,倒逼零部件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均胜电子展示的JoySpace+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通过光场屏、电子皮肤等创新技术,以更直观的方式向终端消费者传递技术价值。这种转变在动力电池领域尤为明显——当消费者开始比较“钠新电池”的-40℃低温性能与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时,供应链企业已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品牌护城河”。宁德时代钠新电池在-40℃环境下仍能保持90%电量,使其成为高寒市场车企的必选项,这种技术壁垒直接转化为市场话语权。
传统Tier1供应商的生态位也在发生质变。华为、地平线等科技企业的跨界入局,进一步模糊了零整边界。地平线以40%市占率登顶辅助驾驶系统市场,“每3辆搭载辅助驾驶功能的自主品牌车型中就有1辆采用地平线方案”,印证了“中国方案”对博世、大陆等外资巨头的替代效应。这种替代不是简单的成本竞争,而是基于本土化场景的算法优化——Momenta的辅助驾驶系统能精准识别中国乡村道路的三轮车、电动车,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正在被场景化创新瓦解。
此次车展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逻辑正在重构。过去20年,中国汽车工业依靠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能力,在燃油车时代实现了从“跟随者”到“参与者”的跨越。但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时代,技术主权成为决定产业话语权的关键。中国品牌在电池能量密度、智驾算法迭代速度、座舱生态开放性等领域已经建立代际优势,海外车企不得不通过技术合作、股权投资等方式获取“入场券”。
诞生于1985年的上海车展,至今已经走过40年,从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从模仿到超越,从跟随到引领,从封闭到开放。当海外面孔开始在中国品牌展台寻找答案,当零部件企业开始定义整车性能,电动化智能化革命引领中国汽车从旧时光走向新岁月,已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版图。或许正如某外资车企高管在车展论坛上的感慨:“我们不是在参加一场展会,而是在见证一个时代的交接仪式。”这种交接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用20年时间完成的“惊险一跃”,更是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生动注解。